初中时,到姐姐家串门,
实在闲来无事,摸起一本《围城》,
尝试着去读,
但无奈翻了十几页,便不爱读了,
因为不喜欢方鸿渐这个角色。
因为他怯懦,
遇到自己欣赏的苏文纨,不敢追求,
却反而跟已是有夫之妇的鲍小姐暧昧不明;
还因为他虚伪有余,上进不足,
在德国求学,用的全是丈人的钱,
而且那时自己的未婚妻早已不在人世,
方鸿渐虽在国外未敢造次,
随随便便追求哪个女孩子,
但他内心其实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的未婚妻,
唉,真可怜丈人一家白白供其读书,
这还不算,方鸿渐拿了钱,也没好好读书,
到头来弄个假的博士的学位
骗自己的丈人和父亲。
在那个自己不断被灌输青春期不准谈恋爱,
但又对爱情有着某种好奇的憧憬的年纪,
方鸿渐的表现并未令我满意,
况且那时亲朋好友在自己耳边
絮叨不断的就是要好好学习,
而方鸿渐竟敢随便捏造个博士学位掩人耳目,
当时的自己真的接受不了,
一气之下索性不读了吧。
这一搁置,就是五六年,
直到大学才偶然又想起了那句
“婚姻是一座围城,
外面的人想进去,
里面的人想出来。”
倒是激起了自己的好奇心,
真心想了解婚姻这座围城到底是什么样的;
又知道这是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除了译著之外为数不多的作品,
便也静下心来细细地读了这个故事。
方鸿渐最后果然没有跟苏文纨走到一起,
不是苏文纨没有给他机会,
而是他自己发现
原来自己爱的不是这位苏大小姐,
而是苏小姐的妹妹唐晓芙,
读到这儿,
自己反而倒不那么
生他一开始不追求苏小姐的气了,
或许除了敬畏之外,他内心之中也隐隐觉得,
自己内心并不是那么喜欢文纨吧。
方鸿渐喜欢唐晓芙,
喜欢得夜不能寐,食不得安,
而到后来与他结婚的孙柔嘉,
他倒没有那么深的喜欢,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句话,
感情是易耗品,在一个身上用完了,
等到碰到自己真正适合的人时,
却又什么都没了……
说到最后的婚姻,
方鸿渐娶了温柔恬静的柔嘉,
柔嘉也算是用了很多心思才嫁给了鸿渐吧,
但结婚不是结束,而是故事的开始,
确切地说,应该是操心的开始。
随着故事的进行,
自己是真真看到了结婚的麻烦。
两个家庭的结合,两种习惯的冲突;
柔嘉要对付公公婆婆,
还要在妯娌之间明争暗斗;
鸿渐不得丈人丈母的认可,
受到柔嘉洋姑妈的鄙视;
他们还要在风雨飘摇、
经历战火的大上海,
找工作,买房子……
故事似乎是现代人生活的写照,
或许不管年代有多久远,
家家户户的矛盾总是有所相似吧……
各种压力纷至沓来,
各种窝火等待爆发……
一天又一天,
他们从相敬如宾
到互相小吵小闹,
再到说话伤人,
到最后
他们彼此动手打了对方,
而在这时,
故事戛然而止,
以最后两人的互相伤害为结束,
余味悠长……
其实,钱老文章里描写两人婚姻生活的麻烦,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看见,
特别是从自己父母身上,
但从来没有
这么细致地看到他们内心真正的心理活动,
这次算是开眼了。
说实话,读完了《围城》,
自己心里有种淡淡的忧愁,
文章里结婚之后,心太累了,
离幸福好像越来越远。
当然,这是上个世纪,
文人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
但还是希望,
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携手共进步嘛,
懂得让彼此的生活越来越好,
而不是彼此伤害;
还有珍惜现在的单身生活吧,
结婚这座围城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还是在城外好好享受自己现在的状态,
与此同时也修炼自己,
为将来的入城之战做好准备吧。哈哈。
这次,自己能静下心来读完,
除了有好奇之心之外,
钱老风趣幽默的语言也“功不可没”,
当然文章里也描写了其他几个人物,
笔触幽默辛辣,自己就不细细分析了。
围城,围城,
既是城外之人,
就一切随缘吧,
不着急进城,
享受现在的自由;
也祝愿你我
终有一天入主城内,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却又从未念过突围,
也就再美好不过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