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从古至今,人们对明月始终一往情深,月亮与中秋能唤起的感受是相通的。月圆月缺形容着悲欢离合,离家的游子客旅他乡,更是用此来寄托一腔深情。
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历史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期,已有中秋之夜,江上泛舟这一习俗。唐朝初年,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明清之际,中秋节已大为盛行。
浩瀚星空,千百年来,那一轮明月,寄托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愁思 。
李太白月下单饮: 纵然深处花海,千团万簇相拥,这一杯愁思独酌,举目无亲。我举杯遥对那一轮明月,月下恍惚间成了三人,倒也热闹起来了。
王健月圆夜仰望: 冷冷的月光庭院寂洒,肃然煞白,院里的那一棵树上栖息着一只孤鸦。打湿桂花的不知是夜深时分的露水,还是我怅然的泪。
苏轼吟咏月圆几时有:明月啊,你不该有遗憾、怨恨,为何总在我和重要的人分别的时刻圆呢?哎!罢了,罢了,你时圆时缺、阴晴不定,这从古至今谁又如了愿?子由啊,此刻你也是惆怅着,想问这一轮明月是否把思念传达。我不求团圆了,相隔了千里,惟愿牵挂的你与我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冷月无声,思念无声。
白居易夜湓亭望月: 往年月圆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月圆是在湓浦沙头水馆前。远望西北方向我的家乡在哪里,身在南国数年见了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没人理会昨天吹过的风,今秋的清月像极了往年光景。
什么是漂泊?什么又是流浪?
“漂泊”是一只风筝,即使风吹雨虐,总归是有可回去的地方。
“流浪”则是一只蒲公英,即便无拘无束,却没有可回去的地方。
年轻时总以为流浪的感觉很潇洒,年岁渐长却渴望倦鸟归处是故乡。
流浪,家书无处达。年轻的时候向往自由自在的飞翔,向往梦中的橄榄树,向往远方。
漂泊,归处是旧巢。到了年纪那你就会知道,无论何处是家,有爱,就有了牵挂。
又是一年,又见圆了的月亮。
月圆之夜,中华之疆,赤子深情在胸中激荡。
一轮月是一种期盼,一束光是一份挂牵;月是浪漫,是思念,更是圆满。
“明月千里寄相思,遥送天涯望友知。”
月缺有时,月圆有时,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