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暑假期间,通过阅读从杨震林先生著作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我从中找到了详细的诠释。
作者从红旗渠源、治山治水、引漳入林、鏖战太行、攻坚克难、再战干渠、长藤结瓜、继续奋斗、何以功成九个片段,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波澜壮阔、战天斗地的过程,详细描述了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画面、建设场景、人物细节、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得以建成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在共和国最困难、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的时候,林县县委为了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看天吃饭”的面貌,决定引漳入林,带领全县人民在山势险要、崖高坡陡、难以攀登、无法立足的太行山腰上绝壁穿石,开凿渠线,砌石修渠。
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撑,手持的是铁锹,钢钎,大锤,抬筐等简陋工具,炸药就是最先进的武器,而且大部分还是自制。但是,林县人民就是凭借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历时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如同一个巨大的蛛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灌溉网络,宽阔的渠道携着一渠清水,环绕着山坡,越过了丘陵,流进了梯田,滋润了盆地,把美好的生活带给了林县人民。
十年栉风沐雨,劈山造渠,十年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终于换来山河变了模样,人们笑逐颜开。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气魄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同时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质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之渠。”
阅读时,我不仅被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所深深震撼,更被杨贵书记的无私无畏、敢想敢干、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所感染。
伴随着红旗渠建设始终,杨贵书记不仅面临工程技术上的风险,而且头顶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还时刻经受着流言蜚语甚至是冷箭匕首的攻击。开工不久,就有人暗地里批评杨贵劳命伤财,不顾人民死活,完全是为了捞取个人的政治资本。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他首先想的不是自己得失,而是人民的利益。如果他们想当太平官,不敢担当,遇到困难稍微退缩,那样林县的缺水问题恐怕今日还是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起修建红旗渠来说,犹如江海滴水。如果我们逃避、退却,实在汗颜。我们需要有拼搏的勇气,更要有敢于担当的胆气。
山中春秋、洞中岁月,渠里清水,那是红旗渠精神最厚重的积淀。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修渠人的丰功伟绩,更应该秉持践行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里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筑就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