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关于自我,最基本的一条定理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都不一样。适用于别人的,未必适用于你。
“压力”的源头都是我们把别人的想法胡乱堆在自己身上。
我们特别喜欢通过故意打压自己,去否定自己、降低期待值或积极性。
2.很多人渴望改变,然而又会列举很多事实去证明自己的无望,这常常会吸引其他人去反驳,去灌输给他们希望。
于是,改变的责任不知不觉转移到别人身上,他们本人反而更抵触。
3.大多数痛苦都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
•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这就是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
解决方案就是“接纳”,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4.痛苦是一种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
它代表着还没有答案的课题,而这个课题是有价值的。
没有答案,那就去找,但问题没有错。不要放弃问题本身。
5.焦虑的时候,反而可以多想一想“最坏的结果”。越具体,越实际,越有助于摆脱焦虑。
6.人在纠结的时候,头脑里总在自我否定,想法一会儿一变。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把所有的念头拿“出来”,变成对话。
7.重点是,每个声音都要表达。不要预设只能存在一个声音。
我们总认为自己只能有“唯一”的观点,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
8.客观事件我们无从选择,但如何让它为自己所用,却是可以主观调整的。
选择强调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叫作“防御性悲观”,也就是预先为自己铺好后路:万一失败了,不怪我,怪外部因素。
这像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但也一种给自己解压松绑、轻装上阵的办法。
9.自律本身并不是目标,只是用来实现目标的手段。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单单追求自律的状态,就是买椟还珠。
10.关于自我,想是想不明白的,解决办法往往需要行动。
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
积极的行动会开启“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
11.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第一步,就是无论如何先做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小事。
12.做事是为了期待中的结果,这反而让人畏惧不前。
做实验的目的是探寻真相——无论结果符不符合期待,它都会增进我们对事物的了解,真实世界的规律就是如此。
一行精华:
对于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
解决方案就是“接纳”,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
触动,反思,改变:
关于自我,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接受了这一点,我们才愿意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爱自己。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弯路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巨大的差距往往带来痛苦和焦虑。
但其本质,依然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是削足适履式地自寻烦恼。
如果把痛苦看成必然的存在,多尝试用“消极想象”的方法去走到焦虑的尽头,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难熬。所谓“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大抵如此。
与其“坐而论道”地苦思冥想自我是什么,不如“起而行之”地开启“向上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