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条新闻刷屏:月薪3万还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在某附属名校读五年级,最近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热度新闻来自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段言论:
“我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抛却女高管妈妈的炫富观,高考状元的阶层固化论,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办?月薪三万都难以支撑一个小学生的暑假,中国有几个家长能够达到这样的工资水平?大部分中国公民,可能每个月只有几千块的收入。而中产阶级,也就是所谓的有知识、有文化、有身份、有地位一族了吧。试问,有几个家庭是中产阶级?
不可否认,富裕家庭在教育孩子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支配权,可以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优质资源。
但是,也不能不认识到富养孩子难道只有中产阶级才可以做到吗?普通家庭只能望洋兴叹?
近几年,关于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加之,随着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普通家庭也不惜砸重金投资孩子的教育。
于是,我们看到一波又一波这样的现象:全家竭尽全力送孩子上月收费几千块钱的贵族幼儿园,为上重点中学不惜一切代价买学区房,父母倾尽一生心血满足孩子出国留学的愿望……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人咂舌、心酸,更带动起愈演愈烈的攀比风。
我们不禁要问:
有钱才能富养孩子吗?
怎样养才算真正的富养?
著名的心理学家海蓝博士说过:
“我相信孩子要富养,而富养就是给她创造条件,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体验无数人间百态。汶川地震,我去灾区进行心理援助时带着女儿,使她学会了适应各种环境,丰富了人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面对变化,知道学会感恩。而这一切不可能通过别人讲道理知道,只能在体验和历练中真正地知道。”
我身边的一位张老师,找的对象是出身贫苦的李老师。李老师家是种蔬菜大棚的,一年四季在泥土里劳作,每年回老家过年,年三十儿也要去盖大棚,拉栅子,可是张老师从来都不抱怨,而且每次都让自己的儿子跟着一起去,帮着叔叔伯伯干零工,天气太冷,孩子又期盼着吃年夜饭,嘟嘟囔囔不乐意,张老师耐心地跟他说:妈妈带你来,是想让你知道我们吃的美味的蔬菜就是由像叔叔伯伯这样不辞辛苦的农民种出来的,从播下种子到果实收获,需要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即使过年也不能耽搁。叔叔伯伯,虽然贫穷,可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却值得我们尊重!儿子去年考到美国的某所大学,在分享经验的时候,小伙子说:特别感谢我的妈妈,从小她就给我无穷的精神财富,教会我乐观的看待人生。妈妈给我做过的饭菜可能早就忘记了,可是她对我说过的话却一直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女儿班级里有一位女同学,妈妈在超市上班,爸爸是联通的一名普通员工,两人收入不高。可是,他们的女儿却出落得阳光自信、乐于助人,是班级里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虽然家境一般,房子在很旧的小区,加上奶奶四口人蜗居在六十几平的屋子里。可是,这家人却有他们快乐富足的法宝。爸爸说:我们既然不能在物质上富养孩子,那就给她富养的心灵。夫妻相亲相爱,营造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有笑声的房子才是家。她妈妈心灵手巧,经常会自己动手制作好吃的蛋糕、美味的大餐,周末的晚上,铺上漂亮的桌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烛光晚餐,女儿说简直比在五星级饭店里还要幸福。有时,孩子也会羡慕其他同学家里有平板,有迪士尼套装,我们也不回避,会告诉孩子:那些都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买的,跟你的同学没有任何关系。爸爸妈妈没钱给你买,你就要好好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众人皆知,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孩子来说,物质的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吃山珍海味和吃大虾带鱼,住豪华别墅和住两室一厅,在孩子眼里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反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有安全感,会交往,被尊重,能实现自我。
有多少孩子哭着说过:爸爸,我不要你给我挣很多钱,我只想让你每天陪着我玩一会儿。又有多少幼儿家长感叹:花那么多钱带着孩子去马尔代夫,他就拉着我的手让我陪着他蹲在地上观察小蚂蚁。
当你认为砸钱能带给孩子幸福的时候,你有没有问过孩子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所以,穷养,富养,不是仅仅靠钱就能实现的。
如果孩子在物质上得到了富养,而在精神上是贫瘠的,那么这样的富养会让孩子变得没有教养;
相反,如果你在精神上富养孩子,那么物质上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孩子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涵养的人!
况且在今天的社会里,能谈到穷样还是富养这个话题的,都是已经解决了家庭的温饱问题的吧。
当然,如果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富养,那就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