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的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使你总往好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刘墉
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我走进了“国培计划(2018)”第四批项目县乡村中小学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的课堂。作为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更多的是肩上责任重大。时间虽然不长,但获取的信息量却非常大。细数研修学习的点点滴滴,我觉得通过此次研修,我既明确研修的目标,又学到了专业知识,也收获了快乐。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气氛活跃的破冰活动,有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有课前分享,也有课后的总结,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互动讨论,也有听完讲座后完成的作业和学习心得。通过这十来天的学习,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这次培训课中,傅春晖老师就“如何设计一堂优质的语文教学示范课”系统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她认为,优化示范课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依据课标和教材把握方向,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是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找到抓手,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铺路搭桥;用灵活简约的教学过程来进行板块推进;多读书,用以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陶妙如教授关于《研课磨课的内容及工具》的讲座中,有许多关于课堂设计的案例,其中“怎样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该怎样找切入点,怎样研课磨课,怎样让自己课堂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陶妙如教授认为,“美丽课堂”有三个诀窍:清、静、雅。所谓“清”,就是教学目标清楚,教学轨迹清晰,是为了中心教学。所谓“静”,就是有静听的时间,有静思的空间。一堂课闹哄哄的,学生没有知识的沉淀过程,是学得不扎实的。所谓“雅”,是指语言的趣雅,品味的高雅,这是对发展教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美丽的语文课堂,只有做到“情趣、理趣、妙处”,才会有“妙境”。简单地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让“深者听来不觉浅,浅者听来不觉深”。
谭念君教授的“三味课堂”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她提出的“三味课堂”就是“数学味、文化味、思维味”。虽然她讲的是数学课堂,但与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相通的。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也要有三味,那就是“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课堂上,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知道教师组织活动的能力对于课堂参与式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多创造互动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直接影响学生,而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此次培训让我感受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含义,也让我有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紧迫感。这次培训,就像夏日艳阳里的一抹浓浓的绿意,带给我们教育工作无限希望;也像暗夜里的一盏熠熠的明灯,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