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加了一位做新传公众号的朋友,晚上他发了一个朋友圈,作为大龄博士,竟然才开始反思我们学习一个专业是为了什么?
从本科到硕士,我们的专业工作就已经转化为一位文字工作者: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他人知道,并且与他人讨论,得到在一个学科内的认同和讨论。这条路,看起来路径通畅,但是几年的学校培养,却让很多人丢失了你的专业素养,而是放眼在当下的就业和薪资待遇与你的生活际遇。还记得,曾经的某节课上或者老师与你的某次交谈,你曾经怀有的专业梦想吗?甚至,有为她而努力过?我有。
我的本科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高考报名之前就心仪的专业,怀揣着因为社会不公而我能从事这样一个专业试图去保障一些群体的生活,在分数的影响下也就在一个财经院校读了这么一个专业,2年的公共课学习让我认识到这样一个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庞杂。3g刚来,但得益于学校报刊亭我也在日常从报纸和杂志中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丰富,填充了个人的欲望,也更加见识到社会中的疾苦。1年的专业课学习,让我看到我的未来走向更多是在体制内完成机械的工作,而记者却能将不公公之于众,让舆论督导不公的解决。于是,从社保考验换到了新闻传播。一个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小镇姑娘,在“远离父母”的执念下,选择了一所南方顶尖新传的院校。那是我最努力的一次,不,唯一努力的一次,我成功了。
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有点自卑了,觉得自己无力改变,于是,开始学习法律,这又是我的一个专业执念,它可以解决不公,并且可以带给我高额的薪资。2年的专硕学习本不就很多,入了半年的门,学习了半年的法律,一年的实习,新传在我的硕研中基本不占任何的比例,除了日常的学习,以及和导师一学期一次的见面。现在啊,有时候,我也会怪当时的环境,硕士扩招以及遇到一个不怎么爱管学生的导师,专业学习基本就是荒废的。写了一篇毕业论文,也就毕业了,走向了数字营销的岗位,每天都是在和数据打交道,开始觉得不甘心,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半年后,换了一份末流院校的教职工作,开启了一段更为荒诞的日子。
心智的不成熟,加之对当时工作的不满足,对自己未来的不甘心,考博了。什么都没有准备,也恰好赶上了考博没有进入高发期与院校导师计划的空缺,读了一个跨学科的博士,开始了一直在苦与甜中横跳的3年,现在来到了第四年中期,无论多么的焦虑,也是始终感谢遇到了导师,也始终劝慰自己“读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只有自己能让自己挺过来”。虽然,现在不知明天还能遇到什么,但我总归会得到自己的博士学位。
所以,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我一直是在不同的专业中横跳,从之前的管理类到了文学,再到现在的工科。跨学科的确是不同学科/人才发展的最终归宿,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融合之困难,自己定位和能力的苦难,纠结于现实的困难,更难思考你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到了最后,学科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科,只不过就是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途径。所以,不要拿自己的学科出发来约束你的研究行为或者学习行为,而是想你对什么感兴趣?比如,你对直播感兴趣,恰好是新传专业的,那就可以从传播学角度/媒介文化等研究,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的,那就可以从图形图像学/算法/通信等研究。
最后,要回到那句很适用的话:走️得太远,但别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想你的初衷,想你感兴趣的问题,坚持做下去,就好了,让其他人知道。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