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梅
每次去到图书馆,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一排排的书架,一本本安放整齐的古典,每一个楼层,都有各自的分类,文学,哲学,历史,医学等等。
被书籍围绕着的感觉真好,记得有一次看了有关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的理论,思想变得偏激不少,总在想人为什么活着,痛苦的活着倒不如痛快地死去。
甚至还对朋友说我要想不开啦,或许对方觉得我在开玩笑,回了一句让我哭笑不得的话——现在想开了吗?
其实那些天我真的在思考我要不要离开这个世界,上学放学路上都在考虑活着为了什么,那段时间很是悲观,甚至习惯的傻笑都许久没有挂在我的脸上。
后来,去还书顺便去看一下哪些感兴趣的书借几本回去,就在书的包裹中,我的悲观情绪消失不见,沉浸在一本本美妙的文字组合成的书中,不禁有些忘我。
哲学人生,恋物物语,心,罪与罚,好多好多想看的书,心知自己的阅读速度,只能挑两本看,便进行了一番取舍,挑了恋物物语和夏目漱石的心。
借了便屁颠屁颠跑回宿舍开始翻阅,还不忘告诉朋友说,看到书什么悲观的想法都没有啦,书是治愈一切不好事物的良药。
渐渐地,随着翻阅的进程,情绪起伏不定,有为之喜悦,也有为之惊讶,为之不平,所有的文字,展现出一幅幅奇妙的画卷,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似在我耳边细细耳语。
我的心,我的大脑不再受我的控制,好似我与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我成了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感受我都真切地体会着。
常在思考,为什么。
记得刚上大学时,自以为看过很多书,很希望可以遇到一个可以谈论书中情节的人,遍寻不见,好像大学生都不爱看小说的,倒是庆幸。
有一次,马哲课老师提到了很多读物,我以为总有一两本我看过吧,可现实永远都在你意料不到的时候出现,然后赤裸裸地打脸。
我期待着下一本就是我看过的,可是所有的读物我压根就没听过,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读过的书不过浩瀚书海中的一粒微尘,或许微尘也不算。
我总对舍友说,马哲课是我知识最匮乏的课堂,是我心心念念也是令我最恐惧的课,每次好不容易在别处建立起的自信在那堂课都会轻易瓦解土崩。
记得有一次上选修课,老师讲到中国写科幻题材的两个著名作家,除了三体的作者,还有一个,我不假思索就说出了郝景芳,一同上课的舍友说了句“香梅好厉害”。
虽然内心很开心,可是我知道自己所知不过渺渺,便平静应对舍友的赞许,不知在哪看到说,真正有才华的人永远都是看起来最没有存在感的人,却总在最需要的时候承担一切。
后来在迷上看书的日子里,我越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看历史书的时候发现自己就连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不过就是从历史教材了解的些许,根本就不知道清王朝的真相。
看佛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懂那些心经,金刚经,或许是还没悟道,因而无法理解。倒是喜欢心经的一句,无挂碍故,无烦恼。我想,从容不迫地活着,不被放大的焦虑影响,便是淡然的人生。
看心理学的时候,梦的缘由,过程,结果,虽然紧紧吸引着我,可带给我的是一种恐慌。一次给舍友解梦的时候,听着她们描述的梦境,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根本不能给她们解梦,那一件件无厘头的故事,让我陷入了一种漩涡,无奈感紧紧捉住我。
看文学的时候,自以为看懂了,后来看了一下别人的书评才发现,自己看书都没有看到深层的思想,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记得岛上书店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读者看书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部分,是经历过的情节。
或许是人生经历不够,看不到书中的精髓,不过我想量变总会引起质变,深度不够,数量来凑。
我会坚持阅读,不管是否有用,不过我认为那些看过的书,总有一天会成为隐形的财富,在你周身散发着光芒。
有朋友说看书看了会忘,究竟看书有没有用,我是这样回他的:
可是那些带着感情阅读的文字,那份感受会一直在,就算有时会忘,在某个时刻总会想起来的。
我很庆幸,知道自己的无知,至少我还在直面这个问题,在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