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迷信,但时常感叹冥冥之中的那双强有力的手,轻轻的就将你的命运和某人某事扯上了联系。我的2017年,最感怀处,是我反复读了本年上架的一本新书,书名《劳燕》,作者张翎。后三番五次的,《劳燕》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新浪好书榜等媒体评选为中国十大好书、最受欢迎的新书等。张翎的名字,也一再被文学界,被读者,被网络提起。其实,仅仅作为一名读者,这些与我关系甚微。然,此刻却感这书、这人与我都很有相干处。因为我喜欢《劳燕》,喜欢张翎。喜欢《劳燕》是因为这本书的确是写的好,喜欢张翎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劳燕》的作者,更是因为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我与她两度相见,是让我崇拜到不行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第一次拜见,是在几万里之外的加拿大多伦多,张翎现在居住的城市。我带着她刚刚出版不久的新书《劳燕》,书我已经看过一遍,但依然带着油墨的芳香。我约好了她,在我表弟的咖啡馆。那一天是中秋节的前一天,但多伦多市的枫叶依旧没有变红。见到张翎的瞬间,我还是被惊艳了一下。看见她的第一念头,就是她像法国女人一样优雅。她的美自然不是世俗的那种,当然也不是神仙姐姐的那种。她穿着一件大红的毛衣,白皙的面颊上擦了一点腮红,看起来又漂亮又年轻。她的头发梳得蓬松又好看,利索又不显得呆板。其实,她的最动人处还是那双眼睛。她有一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极有神,看你都有种震慑感。她的眼神看起来犀利,但人却是异常和善与通达。她给我带了中秋节的礼物,一盒包装精致的月饼,从这样的小细节你可以看出她的为人。寒暄后,我们很快不再感觉陌生。她给我讲她做听力康复师的故事,讲她写书的艰辛,出书后的种种无奈。讲现在许多的人舍得花巨款吃一顿浪费惊人的大餐,却不舍得花二三十块钱买一本可以营养几代人的好书。我们聊了很多,很多是关于旅行,我们甚至还约着明年一起去非洲做志愿者。当然聊的最多的还是她写《劳燕》的初衷和过程。
这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的书。故事发生在张翎的故乡温州,故事的背景都是真实的,里面的人物虽是虚构,但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活生生的原型。书写得好,看了开头就不想松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用了两天的时间。故事的铺展就像一幅画卷,所有的人物,活生生地走进了里面。与其说张翎在写一本抗战的书,不如说她在写一本人性的书。战争对人类的残害不仅仅是肉体的毁灭,更是对人性的摧残和抵毁。张翎通过一个叫阿燕的女子,将人性的那团混沌撬了一个缝。透过那道细小的缝隙,你看到了人性的光和影,善与恶,你也会感觉到人性的暖,自然也有人性的冷。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性的较量就从未停止过,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战争易于结束,易于决出胜负,但人性却不。读《劳燕》,你每时每刻都在体会人性不能承受之重,人性不能承受之轻。掩卷沉思,你会觉得《劳燕》一书所给予你的启迪、警示都意味深长,需要用心思考品味才行。真心来讲,《劳燕》所得的一切荣誉,名至实归,所有的夸赞真实不虚。
2017年最后几天,得知张翎要去大连宣传她的新书,我再次萌生去见她的愿望。烟台与大连隔海相望,几十分钟的航程。再次相见,俨然是朋友的感觉。我连听了她在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两场讲演。她讲了很多她实地考察,真人采访的故事,说到动情处她眼含热泪。《劳燕》讲述的是中美合作营的故事,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张翎放了很多当年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玉湖为抗日培训特种兵的场景。这段尘封多年的往事许多人并不知晓,所以张翎说,她要记录下这些对民族大义有过贡献的小人物,用书在人民心中为他们立一座丰碑。她还引用了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她的演讲深深的打动了我,这是不曾有过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已经很晚,张翎的好友陪我们一起去看大连的夜景。星海广场,霓虹灯闪烁,天气有些寒冷。张翎像任何爱美的女人一样,甚至还有着几分少女的天真烂漫,忙着拍下一张又一张美丽大连夜景的照片。我们一起在海边喝着咖啡闲话,再次感觉她的温暖、体贴和善解人意。夜半时分,我们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2017年,因为有《劳燕》,因为有张翎,我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更丰富多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