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日前,河南南阳南石医院的护士下班回小区遭阻拦,阻拦者认为南石医院是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害怕她携带病毒回家感染他人。
而经调查可知,这种粗鄙化的极端做法并非孤例,在多家小区上演。不仅相关医护人员被歧视,连他们的家人也遭嫌弃,甚至被孤立。
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在“非典”时期做过采访,在她的《看见》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家小区也知道我去过病房了。物业给我打电话:“挺好的吧?大家都挺关心你的,最近不回来吧?”
我理解,拍完了我们也不回办公室,车开到南院门口,把带子放在门口传达室。会有人来取,把带子消毒后再编辑。
一天晚上,张洁莫名其妙地跑来酒店住,还带着一大束花。“咳领导,这时候您来干嘛呀?”大家心想,还得照顾您。他不解释,还一一拥抱,男人们着实不习惯,倒拽着花,绷著身体忍受领导的亲热。
事后,我在媒体报道里看到过张洁说:“他们几个早期的时候回到南院来吃过一次饭,结果大家找我反映:你还注意不注意我们大家的安全?唉,一瞬间,真是……但转念想,是啊,大家的安全也重要啊!
人民网评:截至2月9日24时,湖北已迎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9个省区市以及3支部队医院的165支医疗队共19916人驰援。
加上一直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数以几十万计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组成了阻击病毒的“万里长城”。面对巨大危险,面对巨大的牺牲,面对人们的“私心”,又是什么让他们挺身而出呢?
柴静在书中写到:
我妹来酒店给我送东西,我让她带只小音箱给我。晚上在空无—人的大街上,隔着三四米远,我让她站住:“放下,走吧。”
妹妹在黯淡的路灯下看着我。去病房前我俩谈起过父母,我问她:你觉得我应该去病房吗?”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人民网评是这样写的:他们是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会忧心、会疲惫、会胆怯,但“使命感”让人一夜蜕变。推动着他们逆流而上的,是学医时治病救人的拳拳初心,是这袭白衣赋予他们的职责担当;支撑他们坚守火线的,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更是人性中那种不服输的执念。
柴静在书中用极为简短的语言描述了一位奋战了一线的女医生:
出了门,我问主治的孟医生:“她情况怎么样?”
女医生四十名岁,笑起来像春风,没直接答:“一个病人来了之后晚上从来不睡,总张眼睛坐着,怕睡着了就死了。再这么着就垮了。我说给我三天,我一定让你好。”
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见不着、不注意的人。这个病区里的人,连带我们这几位蛮汉,看着孟医生的眼神,都带点孩子式的仰赖。
告别时她对我说了句:“医生要让人活着,自己得有牺牲的准备。”
“你有么?”
“我有。”她为我们拉开了玻璃门。
人民网评这样写到:与病毒搏斗,白衣天使就是最坚强的战士,甚至可能会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渴求如英雄般的顶礼膜拜,但请给予他们信任、配合与尊重。待到春暖花开、疫情散去,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收获平安与团圆。
那如果得不到“信任、配合与尊重”怎么办?还要如此的奋不顾身吗?
有医护人员呼吁:“我在一线无悔抗疫,你别断我回家之路,歧视我的孩子好吗?”这是饱含无奈的请求,也是充满悲情的控诉。我们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为众人抱薪者,岂可使其冻饿于风雪之中?
一个社会,正是有了“为众人抱薪者”才有了“文明”。
一个社会,人民百姓的生命安全,恰恰是以军人、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以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来确保的。在遇到灾难的时候,人民群众是可以自私、自保的,他们却必须冲在一线,他们必须挺身而出,他们没有避难的选择,就像当年的八路军掩护老百姓转移一样。
如果他们不挺身而出,如果他们临阵脱逃,不需要任何人追究他们的责任,不需要任何人批评、指责他们,仅仅是“逃兵”这两个字,就可以让他们终生不得安宁。因为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就说明你认可了这个群体,认可了这个群体的价值观,你就和这个群体的任何成员一样,需要这种高尚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是根植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的需要。
军人保家卫国,保卫的不仅是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还同时保卫了贪官污吏,保卫了小偷盗贼。既保卫了那些尊重他们、感激他们的人,也保卫了那些骂他们是傻子、劝孩子有能力就出国永远不要再回来的人。
医者仁心,既救好汉,也得救孬种。
做好挨骂的准备,做好被歧视、不被理解的准备,也许是“医者仁心”的前提吧。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