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案例】
有家长私信留言道:儿子恒恒今年上二年级,老师反映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具体表现在课堂学习和体育运动上。
上课的时候,经常假借上厕所的由头,偷溜出教室外面玩,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点是什么都不知道,每次考试成绩都只有二三十分。
上体育课上,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一起玩游戏。每次老师为大家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恒恒都蹲在一边摸来摸去,一会儿玩玩地上的石头,一会儿拉拉同学的衣服,老师多次提醒也没有效果。
老师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后来跟我们家长说让我们多教育教育孩子。这该怎么办?真是急死了!
【分析】
内在原因:
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天真。
外在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龄前的家庭教育缺乏规则意识的培养,过于宠溺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都需求都一一满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自身的规则意识比较差,做事比较随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
【解决方法】
发展孩子兴趣,了解规则更加自然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的作用是无穷的。孩子在面对感兴趣的事时,他能很快进入自动学习的模式,并高效主动地接收相应的规则信息。
家长可以通过发展孩子兴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的快感。如果孩子有好的表现,我们就要多予以支持和鼓励;若孩子有不好的表现,家孩子那个就要积极引导孩子去改正。
培养孩子责任心,让遵守规则成为习惯
孩子之所以没有规则意识是因为他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其言行举止才会显得新奇又随意。做家长的可以尝试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让孩子知晓变通,执行规则会更有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有过分的局限,要让孩子知晓变通。我们在开始教导孩子坚持原则的同时,还要帮他设立合理的规则,并帮助他理解与把握规则与变通的界限,但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联系,因此需要保证教育的持之以恒,需要老师、家很脏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过程,它需要在长期环境中通过个人的观察及成人对其行为的强化而去实现,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在学前期需要家长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