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亲人驿马星动,结伴往欧洲跑,打算用四周的时间,一口气串游十个国家:法国、丹麦、瑞典、挪威、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希腊、卡塔尔。
他们的经历,成为这组游记的内容:
第一篇:十国逍遥游 (1) - 巴黎篇
第二篇:十国逍遥游 (2) - 丹麦篇
第三篇: 十国逍遥游 (3) - 瑞典篇
第四篇:十国逍遥游 (4) - 挪威篇
第五篇:十国逍遥游 (5) - 捷克篇 (本篇)
第六篇:十國逍遙遊 (6) - 斯洛伐克篇
第七篇:十国逍遥游 (7) - 匈牙利篇
第八篇:十国逍遥游 (8) - 克罗地亚篇
第九篇:十国逍遥游 (9) - 希腊篇
第十篇:十国逍遥游 (10) - 卡塔尔篇
四位亲人在挪威逗留了三天,便离开了这片毗邻北极的冰川和峡湾之地。
早上大约七时,亲人在短讯中说:"累并快乐!一大早赶飞布拉格 ……"
这是四位亲人欧游的第十一天。
从这天起,我跟丢了。只知道他们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却搞不清楚他们甚么时候在哪里。只好不分日子,把在捷克的几天合在一起漫游。
第十一至第十四天
亲人在短讯中说:"布拉格6点3分,等日出。"
于是在伏尔塔瓦 (Vltava) 河边散步。
碰上天鹅在河边开会:
牠们说啥我完全听不懂,只听到 "鹅鹅鹅" 地叫。
于是想起唐朝初年有四位大文豪,被人合称为 "初唐四杰",其中一位叫骆宾王。 据说他七岁时写了一首名叫《咏鹅》的诗,一开始也是这么叫 …… 噢,不是 "叫",是 "写"。
《咏鹅》首两句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牠们听了后,有好几只都连忙弯起颈来示范 "曲项",另一只则伸长脖子向天高歌。
《咏鹅》接着的两句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说的不正是下面照片中的情景吗,多匹配!
好一首五言绝句!
谁料下面照片中的这只扁毛畜牲立即不屑地转身背对着我,并指正说:"那位骆先生咏的是鹅,但我们是天鹅,不一样。别乱掉书袋子了!"
我满脸羞惭,但鹅和天鹅有甚么分别,却又真的搞不懂。心想:两者有必要分清楚吗?
于是想起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 [注1],他在生时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到临死前也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注1: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于 1917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牵起了白话文运动。1924年于《申报》发表《差不多先生传》,比鲁迅的《阿Q正传》晚了两年。
可不是吗,鹅和天鹅不是差不多吗,何必太认真?
而且,根据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所说,那位差不多先生死后有这样的情形:
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下的这个结论当然是错的,人人都认为做人圆通是好的,又怎么会令 "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 呢?肯定是胡适在胡扯!
一面胡思乱想,一面悄悄离开,偷偷地去看亲人们吃捷克早餐。
亲人们吃过早餐后,不知跑哪儿去了。我只好模仿一下拉布拉多犬 (Labrador Retriever),在布拉格满城乱趴乱嗅。嗅到哪里似乎有他们的气息,就说到哪里。说对说错,也不打紧。反正本着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的宗旨,事情就好办。
那就先看看这里:
老城广场亦称 "布拉格广场"。亲人发来的视频,就用了蔡依林唱的 "布拉格广场" 这首歌作为配乐。
于是,耳边彷佛响起歌声:
琴键上,透着光;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歌德式教堂。
谁谁谁弹,一段,一段,流浪,忧伤
我顺着琴声方向,看见蔷薇依附十八世纪的油画上
眼前也彷佛闪现出泰恩教堂 (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ýn) 的影像:
泰恩教堂是一座建于十四世纪的歌德式教堂,但教堂内没有彩绘的玻璃窗。
不过,它有大型风琴一座。
而且,际坛上也有油画。
"布拉格广场" 这首歌的歌词里提到过的几样东西,这座教堂里都有了,包括:歌德式的教堂、琴和油画。可惜没有彩绘的玻璃窗,未能完全符合歌词的内容,有点美中不足。
不过,布拉格的教堂多的是,且看看这一座有没有彩绘玻璃窗:
这是捷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教堂,名为 "圣维特教堂" (St. Vitus Cathedral), 是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布拉格城堡建筑群内。
教堂内有彩绘的玻璃窗。
圣维特教堂就像歌词所说: "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歌德式教堂。"
于是歌声继续:
谁谁谁弹,一段,一段,流浪,忧伤
我顺着琴声方向,看见蔷薇依附十八世纪的油画上
歌声似乎是在描述游人:
在旁,静静欣赏;
在想,你的浪漫;
在看,是否多久都一样?
圣维特教堂在 1344 年开始建造,断断续续地施工。全部落成时,已经是 1929 年。
这六百年的光阴、人力和物力换来的天主教教堂,那份魅力,足以吸引你 "在旁,静静欣赏 …… 看多久都一样"。
歌声响着:"琴键上,透着光,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歌德式教堂 …… 在旁,静静欣赏;在想,你的浪漫;在看,是否多久都一样。"
当歌声再次响起时,布拉格广场的画面又再出现:
歌声响起:
我就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
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
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
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然而,真正看到的不是
"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而是:
"成群游人,在那里照相,那画面不美,我不想看。"
歌声继续:
布拉格的广场,无人的走廊
我一个人,跳着舞旋转
这时候,一辆马车,徐徐走过,蹄声 '的得',似在伴奏。
不过没有看见 "一个人,跳着舞旋转"。
却看见两个浑身金色的哑剧演员,正在一动不动地扮演两座活雕像。
这种由哑剧演员一动不动地在街头假装是座雕像的 "活雕像" 表演 (living statue) ,在欧美地区的城市街头经常可见,其中有部份是在卖艺讨生活。
不过,对于醉心于艺术的人而言,活雕像表演别具意义。一位资深的中国活雕塑表演者王德顺这样说:
艺术有三个层次﹕话剧是第一个层次,主要靠说话表达﹔哑剧把语言取消了,将艺术推上第二个层次;活雕塑是第三个层次﹕连动作都取消了。
-- 摘自《大学线》
没有了动作,时间就彷佛被凝住,停止了。没有了时间的流动,是否就等于达到永恒的境界?还是等于一切归于寂灭?亦也许是想在一静一动之间寻求些意义吧!
然而,在老城广场旧市政厅旁的布拉格天文钟 (Prague Orloj) 却提醒我们,时间在不停流逝。
这座天文钟不单显示时分秒,还显示日月星辰的位置。它从 1410 年开始走到现在。
它开始运作时,是世界上第三座制成的天文钟。到了现在,只有它仍在行走,也因此是世界上仍在运行的天文钟当中,最古老的一座。
当这座天文钟走到 1621 年 6 月 21 日的时候,应该见证了神圣罗马帝国在 "白山战役" 中击溃当地政权(波希米亚国王)的军队,从而重掌政权之后,在这个老城广场上处决了 27 名反抗行动的领导者的情形。
时至今日,没有多少人会对当时的情形感兴趣。所以也应该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在这个广场某处的地面上,有 27 个为了纪念他们而铺砌的鹅卵石十字架。据说,那里就是当年行刑之处。
歌声又再响起:
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
(Moderato yo Andantino yo Portamento yo Fortissimo yo)
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
(盗贼他偷走,修道士说 No,梦醒来后我,一切都,都没有)
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
(在旁,静静欣赏;在想,你的浪漫;在看,是否多久,都一样)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a a fu shou a a fu shou yap so so sorry so so so)
布拉格的广场,拥挤的剧场
这个布拉格的广场确实是一个 "拥挤的剧场"。
在捷克悠长的历史里,这个剧场上演过很多剧目。可惜那些场面不是 "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而是 "画面太悲壮,我不忍看"。
例如矗立在布拉格广场上的胡斯雕像所展现的事件。
这位胡斯先生是个猛人,他活在十四世纪后期,却能以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撩拨起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Protestant reformation),从而影响整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面貌,所以通常都被视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在胡斯的年代,捷克不叫捷克,而是叫 "波希米亚" (Bohemia),是被罗马天主教封为 "神圣罗马帝国" 的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简称 "奥匈帝国")的属国之一。
这位胡斯先生除了在天主教的教义上与罗马天主教教廷有不少分歧,更和当时越来越多的教徒一样,对罗马教廷的腐败日益不满。
在统治阶层内的贵族当中,也有不少人希望能摆脱奥匈帝国的制肘。
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教廷征收的 "什一税" (tithe)(即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给教会)也存在很多不公平的情况,令平民与教廷工作人员之间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于是,胡斯对教廷的批评便引起了布拉格及其附近地区的波希米亚人的共鸣。
然而,挑战权威通常都是危险行为,犹其是当挑战者的主张逐渐得到广泛认同时,来自权威的反扑可以很凶猛。
胡斯最后被教廷于 1415 年判以火刑,被活活烧死,于是触发了胡斯派 (Hussites) 与罗马教廷之间的战争,史称 "胡斯战争"。
歌声又再响起:
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
(Moderato yo Andantino yo Portamento yo Fortissimo yo)
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
(盗贼他偷走,修道士说 No,梦醒来后我,一切都,都没有)
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
(在旁,静静欣赏;在想,你的浪漫;在看,是否多久,都一样)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a a fu shou a a fu shou yap so so sorry so so so)
布拉格的广场,拥挤的剧场
一切似乎都像这首《布拉格广场》的歌词所说: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有些人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可惜这希望被盗贼偷走。虽然有修道士说 No。不过,在火刑之下,梦醒来了。梦醒之后,一切又都没有。剩下的,只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的无奈,和一群不忍面对,只愿 "背对着夕阳" 的鸽子,令人感到 "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令人目不忍睹的画面所在多有。
位于布拉格新城区的瓦茨拉夫广场 (Wenceslas Square) 经历了不少这类场面,其中不少是由权力的争夺造成。
这个狭长形的广场是布拉格的主要广场之一,也是商业和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行人众多。在历史上,这里发生过不少对捷克影响深远的事件:
- 1918 年的捷克独立宣言在这里宣读;
- 1938 年纳粹德国企图吞并捷克部份地区所引发的 "五月危机" (May Crisis),捷克民众也是在这里聚集抗议;
- 其后,纳粹占领军亦是在这个广场上耀武扬威;
- 1969 年,一名捷克学生为了抗议苏联军队进占捷克,在这个广场自焚而死;
- 1989 年 11 至 12 月期间,数以十万计的民众在这里聚集示威,最后令最高领导层集体请辞。
在捷克历史上,最高权力机构能以和平方式交接的例子不多。
例如捷克第一位被罗马天主教封为圣人的圣卢德米拉 (St. Ludmila) 就是因为权力交接问题而死于非命。
位于新城和平广场的那座新哥德式教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被命名为圣卢德米拉教堂 (Basilica of St. Ludmila)。
卢德米拉 (Ludmila) 是捷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她协助丈夫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稳定政权,并在丈夫死后,先后扶助两个儿子坐稳王位;又在两个继位的儿子都先后去死时稳住政局,并培育孙儿执政。不幸最后被孙皃的母亲(即她的儿媳)刺杀身亡。
她死后被罗马天主教追封为圣人,是罗马教廷历史上第一位女圣人,也是首位获封圣人的捷克人,更被视为波希米亚的主保圣人。
卢德米拉的情形有点像我国清朝初年的孝庄皇后。她在丈夫皇太极驾崩后,帮助儿子争得帝位成为顺治帝,又助他打败明朝,再培育顺治与摄政王多尔衮周旋,免被夺位。顺治驾崩后,又扶助孙儿继位为康熙。然后又设计铲除权臣鳌拜。
孝庄皇后比卢德米拉幸福的地方,是她得享天年,而卢德米拉则死于非命。
不过,她俩都把孙儿培育成一个好皇帝。孝庄皇后培育了康熙,而卢德米拉则培育出备受民众爱戴的瓦茨拉夫一世。
瓦茨拉夫一世虽然有贤君的美譬,最终也像她的祖母一样被刺杀而死。主事者是他的亲弟弟波列斯拉夫 (Boleslaus),为了夺权而杀他。这是 935 年时的事
瓦茨拉夫一世死后被视为殉教者,并被教廷封为圣人。
到了 1913 年,一座他的骑马铜像在瓦茨拉夫广场的起点处揭幕,背后是重建后的国家博物馆。
1918 年 10 月 28 日的捷克独立宣言也是在这座铜像前宣读。
另一个为了权力而进行刺杀的例子与这个花园有关:
这个花园是华伦斯坦宫的一部份。
华伦斯坦宫是由梅克伦堡公爵华伦斯坦兴建。他是想建造一座能够与波希米亚国王居住的布拉格城堡嫓美的宫殿。
为了建造这个宫殿,华伦斯坦拆除了当地原有的 26 座房子、6 个花园和两座砖制建筑物。
华伦斯坦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大元帅)。一个手握军权的将领如此明目张胆地兴建能够嫓美君王居所的宫殿,难免招至最高统治者的猜疑。结果,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让人刺杀了他。
这个花园所属的华伦斯坦宫,现在是捷克共和国参议院的办公地点。
宏伟的建筑、美丽的花园 …… 背后可能是血淋淋的画面。
所谓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高阶人物吃饱穿暖根本不是问题,闲来无事便爱争权夺利,以彰显自己的存在价值。我等低阶人物若要作死,多半也是为了抢吃。
想到吃,鼻端似乎马上传来美食的味道。应该是亲人们不知何时在布拉格某处享用午餐时留下的气息。
亲人说:"又来当年吃过的餐馆吃传统捷克菜。"
亲人们饱餐一顿传统捷克菜后,又不知跑哪里了。我只好继续乱叭乱嗅,到处找找。
这座歪歪扭扭的房子是荷兰国民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因为有点像两个人在搂抱着跳舞,因此绰号叫 "起舞楼" (Dancing House)。该处原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盟军误炸的房子。
这种前卫风格的设计并非所有人都接受。有人认为布拉格是座传统城市,大部份房子都采用古典的巴洛克和哥德式建筑风格,这座房子的解构主义风格与城市的整体风格毫不协调,格格不入。
不过,这座房子两位设计师之一的弗拉多·米卢尼克 (Vladimir Milunić) 则认为:这座房子由两部份组成,一动一静(亦即一阴一阳),代表着捷克从先前的共产主义体制过渡至议会民主体制。
俗语说得好:"咸鱼青菜,各有所爱。" 这类涉及品味的事,难有统一标准。
这情形就好像我的亲人在布拉格吃汉堡包时说:"一个牛肉汉堡,140元人民币!" 这是事实;至于好不好吃,值不值得花这 140 元,每个吃过的人都心中有数,旁人无法置喙。
不过看着亲人发来的汉堡包照片,确实引人垂涎。
当我看着汉堡包照片看得满咀馋涎时,却看到一位亲人在短讯中说:"怎么拍都感受不到身临真境的美。拍不完,因为整座布拉格市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是的,美食的美味无法用眼睛从照片中看出来;必须亲自用舌头上的味蕾才能品尝出来。所以亲人说得对,确实是 "怎么拍都感受不到身临真境的美。"
亲人说的是布拉格市的景物,但我心中只有那 140 元一个的汉堡包。
另一位亲人也说:"第二次来布拉格,还是觉得好美!不愧整座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我仍然盯着汉堡包照片,流着满咀馋涎地说:"看着真的很美,不过应该先让我吃掉,然后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示纪念!"
亲人又说:"布拉格,一个让人不想离开的城市!"
于是在满咀馋涎中蓦然想起:捷克的著名作家卡夫卡 [注1] 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不过,他好像是从相反的角度表达的:
布拉格不愿放手。不会放你,也不会放我。这位小母亲的手似爪钩。你只能适应,或者……。我们得从东西两面把它烧掉,然后也许能逃出去。
注1: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初主要生活于布拉格的犹太裔波希米亚人(亦即捷克人),被西方文学界视为二十世纪文学的重要人物。他以德语写作,主要作品包括:《变形记》、《审判》、《城堡》等。
引用卡夫卡这段话的人,十居其九都认为这是卡夫卡表达出他对布拉格依依不舍的感情。也就是说,卡夫卡用文学手法,把自己舍不得走的心情,说成是对方不让自己走。
不过,这到底是文学上的修辞手法,还是卡夫卡真的感到被困在布拉格?不得而知,也无意深究。
可是,《布拉格广场》的歌声又隐约响起 -- 终于在唱最后一段:
布拉格的广场,拥挤的剧场
安静小巷,一家咖啡馆
我在结账,你在煮浓汤
这是故事最后的答案
耳边响着 "安静小巷,一家咖啡馆" 的歌词,眼前现出一张照片:
当时有不少在布拉格生活说德语的犹太文化名人,都喜欢到这家咖啡厅聚集。
卡夫卡并非这里的常客,却在这里遇上了他的挚爱蜜伦娜 (Milena Jesenská)。她比卡夫卡少 12 岁,是一名犹太裔作家、记者、译者;已婚,但婚姻关系并不和谐。
当时卡夫卡并未成名,他的作品不大受欢迎,也没有多少人看得懂,但据说蜜伦娜在看过卡夫卡的《变形记》后,便认定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并主动写信要求卡夫卡让她把他的几篇短篇小说从德文译成捷克文。
卡夫卡深知蜜伦娜的已婚身份,因此两人的关系没可能有太大发展。可是,在他当时交往过的女性中,蜜伦娜似乎是唯一真正能够理解他的创作和他本人的一位。对她的迷恋,始终割舍不下。
于是卡夫卡不断地写信给蜜伦娜,不但尽诉衷情,也畅谈自己的写作,以及两人都喜欢的作家和作品等等。
当时 (1920年) 卡夫卡已患肺结核,两人持续通信大约一年半,便自觉前途无望而逐渐终止。不过,据说当卡夫卡在 1924 年逝世时,口中仍不断叫着蜜伦娜的名字。
于是,《布拉格广场》最后一段的歌声又再响起:
布拉格的广场,拥挤的剧场
安静小巷,一家咖啡馆
我在结账,你在煮浓汤
这是故事最后的答案
在安静小巷内的一家咖啡馆,本来有机会煮成感情浓汤的邂逅,其中一个却已经要埋单结账,从此离世。"这是故事最后的答案。"
蔡依林唱的这首《布拉格广场》刻意营造出布拉格那种十八世纪氛围,诉说着一个爱情故事。不过,所涉及的人是谁,地在何方,并不清楚。于是我有了空间,可以把歌词随意曲解,以符合我的需要。想起差不多先生说过:"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于是就心安理得了。
回头再看看那家据说是卡夫卡和蜜伦娜相遇的 "雅阁咖啡厅" (Cafe Arco)。曲终人散,这家咖啡厅亦已从当年的德语文化猛人聚集之地,变成如今的自助式餐馆。
这家咖啡厅在 1907 年开业后,一直都是布拉格城中各类说德语的文化精英聚集、交流、互相冲击的场所之一。当中应该少不了捷克文化复兴的思想和言论在这里碰撞和传播。
捷克文化复兴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捷克地区恢复和推广捷克语。
在 1620 年的 "白山战役" 后,顶着 "神圣罗马帝国" 头衔的奥匈帝国,在捷克地区全面以德语取代捷克语,并实施类似传说中的秦始皇 "焚书坑儒" 的政策,大量烧毁以捷克语写成的书藉。加上在宗教方面的大清洗,令谙捷克语的文化菁英不是被抓就是大举逃亡国外。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在政府机关、学校、文学和上层社会间,捷克语完全消失。在统治者心目中,因此也在被统治者的日常生活中,捷克语只是农民和下层人口使用的方言土语,是次等语言,不可登大雅之堂。
所以在十八和十九世纪期间,当捷克人的民族意识日益增强时,越来越多捷克文化菁英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这次被后世称为 "捷克文化复兴运动"(或 "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洪流中;而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在文学、文化领域,以及在普罗大众中,恢复和推广捷克语,并以此为基础,重振捷克人的民族自尊和文化传承。
于是,当比卡夫卡年轻十二岁,擅用捷克语写作的蜜伦娜在这里遇上了惯以德语写作的卡夫卡,并想将他的德语小说译成捷克语时,就显示时代已经改变,德语不再具有过去那种独占文化界的地位。至少,像蜜伦娜这样的年轻捷克人已经觉得,优秀的作品应该以捷克语发表。
其实,在十九世纪已经有越来越多以捷克语写成的作品面世,例如在 1824 年扬·科拉尔 (Ján Kollár) 以捷克语写成的著名诗集《斯拉瓦的女儿》(Slávy Dcera),鼓吹斯拉夫人团结互助。还有扬·聂鲁达 (Jan Nepomuk Neruda) 在 1878 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主要是他以出生地 -- 布拉格小城为主的往事回忆。
到了二十世纪,特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捷克语写成的作品百花齐放。最著名的可能是哈谢克 (Jaroslav Hašek) 的幽默讽刺小说《好兵帅克》;还有在 198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雅罗斯拉夫·塞佛特 (Jaroslav Seifert) 的诗作。
从这个角度看,这家雅阁咖啡厅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完全可以顺应潮流,以自助餐馆的方式经营。
想着想着,看看天色,已是黄昏。
看着照片上的河流和堤岸,估计是穿过布拉格城的伏尔塔瓦河 (Vltava River),河上共建有七座大桥将两岸连通。
于是想起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Má vlast)中的《伏尔塔瓦河》。久违了,现在若再重听,应该会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然后又想起那位获得 1984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佛特的一首诗的英译本,内容大致如下:
女孩之歌
雄壮的大河穿城而过,
令两岸再连有桥七座,
堤岸上如云美女婀娜,
艳丽各不同是每一个。纤手互暖靠芳心相连,
如火之爱是温暖泉源,
堤岸上如云美女蹁跹,
同心若此如千人一面。
能把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诗译成这副鬼样,也可算是绝世奇葩!只好拿差不多先生的名言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作为遮羞布,勉强搪塞一下,不过还是希望能找个地洞钻进去。
可惜东张西望都找不到地洞,但灵机一动,想起亲人们享用布拉格烤排骨和黑啤的这家食肆。连忙逃了进去:
迎面看到的,就是上面这个假蒙娜莉萨,用餐巾虚掩着咀,貌似是餐后擦咀,但分明是在掩咀偷笑我的狼狈。
亲人的短讯上说:"号称布拉格最好的烤排骨!的确好吃!"
偷窥亲人进餐后,离开餐馆。出得门来,只见暮色四合。进去时还是漫天夕阳,触目美景;出来时竟已华灯早上,满城璀灿。
每逢黄昏,多半会想起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并因此慨叹人生无奈。
不过,在唏嘘过后,无妨昂首抬头,细看夜色。
捷克首都的夜景,与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所描写的南宋首都的元宵节情景,有点相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夕阳无限好,夜色亦迷人。因此,无需见黄昏而惆怅。
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现代人无需秉烛,便可夜游,方便多了。那就畅快地游吧,毕竟浮生若梦!
夜渐深,游亦倦。虽说 "浮生若梦",毕竟只是 "若梦",难解真睏。总不如归家就寝,去寻那真正的美梦来得惬意。
用虚拟方式在布拉格满城乱跑了几天,四处寻找亲人们游过的地方,勾起了很多学生时代接触过有关欧洲历史的零星记忆。
只觉时光易逝,难免欷歔!
又想起辛弃疾那首《青玉案》最后几句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最后都能在 "灯火阑珊处" 找到 "那人"。
我在布拉格寻找四位亲人的踪影,也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但别说在灯火阑珊处找不到,就是在光天白日下也寻不着。原来他们早在中秋节前已经游毕归家过节。
我的脚步慢,跟不上。不过仍会按照他们照片所显示的踪迹,坚持游完十国。
接下来会随着亲人的脚步,进入有 "欧洲火药桶" 之称的巴尔干半岛。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篇:十国逍遥游 (4) - 挪威篇
下一篇:十國逍遙遊 (6) - 斯洛伐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