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思是人类成长的途径。
通过对生活经验的信号进行总结,和与生活的目标意义进行校对,提高对生活境界和经验的认知,概括出一般的经验得失,为下一步的行为提供参考。
这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一种特殊能力,让过去的经历成为超向未来应对环境的经验,让人不断朝向复杂真实世界的成长。
反思可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领悟人生活的本质,可以让“未发之中”的生命境界也涵养得活泼泼的,做到游刃有余。通过“未发之中”和“发而皆中节”,让人把握自我生命主体的真实存在,照亮环境而与融为一体。
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反思的工夫。
2
老子《道德经》的“减”字工夫。
老子《道德经》:“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其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纵情骑马射猎,让人神志狂乱。
老子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过度追求声色犬马等外在的刺激和享受,会带来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损害;会使人迷失自我,让那个人失去内心的宁静和本性,从而带来诸多危害。因此应节制物质消费主义欲望,回归自然本性,才能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减欲”工夫,也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国服追求外在的刺激和享受,应该关注内在的修养,追求丰富的内在精神境界,才能达到与道合一,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真谛,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对现代人来说,如果任由信息轰炸泛滥在自己的有限认知空间,一定是碎片化导致注意力分散,无法专注到自己需要优先处理的事务上,由此不仅带来认知越来越浅薄,而且做事效率越来越低下。
适度程度的“减”字诀,训练自己保持专注的能力,可以目光从棉花糖的延迟满足开始放到人生长远目标上,可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3
庄子的“吾丧我”途径。
相比于老子,庄子似乎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意味更近一些。
庄子《南华经.齐物论》里提到反思的一种途径:“吾丧我”和“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
“吾丧我”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这段话的意思是:南郭子綦靠在几案上坐着,仰天缓缓地呼吸,仿佛失去了自己的身体。颜成子游站在他面前,问道:“这是什么状态呢?身体真的可以像枯木一样,心灵真的可以像死灰一样吗?您现在的状态和以前不一样啊。”子綦回答说:“偃,你问得很好!我现在已经‘丧我’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你听说过人籁,但没听说过地籁;你听说过地籁,但没听说过天籁。”
“吾丧我”在这里指的是通过忘却自我(“我”),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吾”),即超越了外在形体和感官的束缚,回归到内在的、本质的自我。
只有达到这种”吾丧我“的体验境界,才能真正用身、心、灵倾听和体验人籁(感官所能体验到的)、地籁(用心倾听大地和自然的声音)、天籁之音。
在《大宗师》里借颜回和孔子对话,提出”坐忘“的途径。
庄子提出“堕肢体,黜聪明”,其方法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才智,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心灵完全自由的境界。
这里的“堕肢体”并非真的要毁坏身体,而是指不再执着于身体的感觉和存在;“黜聪明”也不是要变得愚笨,而是要摒弃那些世俗的、有限的聪明才智,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和与道合一的状态。
4
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在对外待人接物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内省精神,强调在遇到问题或挫折时,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责怪他人。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儒家思想中“正人先正己”的体现。
在内省自修上,孟子在《尽心上》提出“反身而诚”:“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备于人的本心之中,如果反省自身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勉励自己依从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
在孟子,反身而归于诚,”诚心诚意“就成了人感天动地、培养浩然之气的根本源泉。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强调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责怪他人。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反身而诚”则是更进一步,要求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真诚无欺的境界。这种真诚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内心的坦荡和自我认知的清晰上。
5
王阳明心学,良知观照和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人天生的道德本能,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良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与生俱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良知是心体的主宰,不分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常觉常照如明镜之悬,无论心体在做什么,心体的主宰都可以觉察到是否符合良知。良知是“知善知恶”的“知”,是道德意识的体现。例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用良知时时观照,是指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反思,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符合良知。王阳明强调,良知是心体的主宰,不分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常觉常照如明镜之悬。无论心体在做什么,心体的主宰都可以觉察到是否符合良知。这种觉察和反思是持续的,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和觉察。
致良知,强调在实际道德主体构建和道德实践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格物,所谓正物;诚意;正心。
自我反思。
知行合一。
“为善去恶是格物”,在面对诱惑时,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良知,不被私欲所左右。
随物而格,逐件事去正。
致良知中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