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小C是位积极的学员,当她学了日计划的知识与工具之后,每次打卡都是满满的一屏日计划清单,密密麻麻。
然而,几天后,她留言:“每天事情还是做不完呀,我很累。”
言下之意,她对日计划知识的期待是,学完之后可以所向披靡,任务多多益善,来啥就能干掉啥。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我说,别把自己逼得太累,有时候就要拖延一下。
这话是不是让你大跌眼镜,平时嚷嚷着工作不可低效,这时候却来了个“拖延”的词。
且听我道来。
一、为什么你觉得不应该拖延
听到拖延这词,觉得是坏事吗?也许你会这么想。
特别是在效率时代,这货简直就是过街老鼠,所以书店里才会摆出各种各样教人怎么去搞定拖延症的攻略。
为了把拖延症干掉,很多人开始潜心学习行动管理的知识(也可以说是大家熟识的时间管理),实践各种各样或花俏,或平淡的方法。
不少人学了这些知识后,乐得合不拢嘴,像拿到葵花宝典一样,开始笑傲时间了。
仿佛有了这些方法与技巧,自己就能把全部要做,想做的,必做的事全部揽上身;仿佛有了这些方法与技巧,自己就不应该拖延任何事情,一定要狠狠地把它们“吃”下去。
这是很多初学者会掉的“坑”,把行动管理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利剑。所以,本能地认为,有剑在手,就不应该给拖延任何借口。
抱着这种想法,每天会在完成计划这场战役上接连不断地冲锋陷阵,通常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精疲力尽。
然后,如开篇那位学员那样,对行动管理持怀疑的态度,最后甚至会放弃。
二、你不是超人,不可能不拖延
把全部想做的事统统拿下,简直是“完美”。
但这只是美好的想象。
事实是,每天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就那么少,即使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把全部时间拿去拼都不够。
比如,你每天除了工作生活以外,也就5个小时左右可以自由地做事。但你却想天真地安排了10个小时的量。
问题的本质是,需求与资源的冲突:需求那么多,但资源那么少。
资源够不着需求,有些事肯定会被拖延。
最糟糕的是,往往你还看不到原因。
每当一拖延就拼命地怪自己,怪自己行动管理学得不好,怪自己行动力不强,怪自己自制力太差,怪自己生性懒惰,总之一切不好的词语,都往头上扣,搞得心情乱透了顶。
当然,看不到原因的一种可能是,你对一天的任务预估时间不准,10小时的工作量,你以为是5小时就能搞定,所以塞进一天的日计划当中。如果不是这种可能,那多半是过于自信,心太大,把自己当超人使。
你不是超人,干嘛要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不让自己拖延任何事?
三、什么是拖延的正确姿势
既然不可能不拖延,那就来分享一下拖延的正确姿势。
为啥之前说拖延并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你不需要,也很难把全部事情都做完。
关键在于,你拖延的对象是什么。
如果拖延了无足轻重的计划,把时间挤出来供应重要的目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如果拖延了紧急的任务,去消遣那些纯粹茫无目的的项目,那和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什么区别?
可是,行动管理不就是教人做事要做得快吗?如果拖延了,不就和行动管理的内涵冲突?
这不会冲突。
行动管理是讲求效率,但从来不是教你要把全部事情做完,而是首先让你学会有正确地做事,有选择的做事。
拖延,如果拖的是不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有选择地做事:选择将不重要的拖慢,让重要的先提上日程。
所以,完善的行动管理体系,会安排前置判断的环节,让你预先判断任务重要等级,对哪些事不能慢,哪些事可以拖,心里有底。
那么,什么样的任务算是重要的呢?
我发现,不少人会这里发懞,不会判断:这件事也想做,哪件事也想做,说不清哪件是重要的。
简单点讲,符合你愿景目标的任务就是重要的。如果你觉得,愿景目标太远,如果要更有实操性,那么,符合你今年年目标的任务应该被重视。
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所以,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重要等级次序不同,哪些任务可以被拖延的结果也不一样。
好,最后总结三句话:
你不是超人,别把自己搞太累。
重要的事情不要拖,但不重要的事可以拖。
行动管理不是让你做更多的事,而是让你正确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