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老师布置作业给出的三个选题,我第一反应的选择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很多困惑和焦虑,后来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慢慢对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坦然、从容了。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就试着用NLP的理解六层次来对比一下改变前后有什么不同。
最焦虑的时候
环境:家人不能配合我实现科学育儿,担心陈旧的育儿观念对孩子产生无法补救的不良影响,担心孩子长大以后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等。可以说所有担心都是环境层面的;
行为:我是对孩子的吃穿起居每个细节都有自己的标准,凡事亲力亲为,不放心任何人代劳;
能力:经常感到身心俱疲、力不从心,感觉自己缺乏大量的育儿知识和经验;
信念:觉得只有当妈的才是真心为孩子着想,其他人都对孩子不够重视,在育儿中都是拖后腿的猪队友;
身份:认为自己是孩子人生的规划者和引领者;
目的:借助对孩子的教育成果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孩子的良好表现证明自己教育有方。
这实际上只是利用孩子弥补自己的遗憾,想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未完成的梦想。我想这应该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吧,当事与愿违时就觉得孩子不好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改变吗?当然不是,想想逆袭的办法吧!如果换一种终极目标会怎么样呢?
目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享受美好的亲子关系,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珍贵过程,借助孩子的成长过程重新审视自己,自我成长和完善;
身份:不只是孩子的妈妈,我也是我自己,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中的成员,孩子成长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协助者;
信念:育儿先育己,孩子是依据他自身的发展规律成长的,家人在育儿的任务中是共同分担的伙伴,养育观念的差异有益于孩子去接纳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能力: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能力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烦恼,成为孩子正面的榜样;
行为: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先养育好自己,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多倾听孩子的需求,言传身教;
环境:选择能够选择的,适应不能选择的环境。
这样一遍梳理下来,瞬间觉得逆袭有望了。孩子到底好不好教育,全在我们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