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3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9月6日“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5.4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按群组和重点目标,再调整类别。
<实践日志>
1.我在本讲中学到的点:今天是操作课,讲了阿汤姆罗格App的群组功能,释怀了我之前不知道如何控制类别的数量这个问题。并给出了12组乘以6个子分支的上限建议。可以说,如果真有人能分出12个以上大类,每个大类再有6种以上分支的话。。。这时间是得有多支离破碎啊~
第二点,重点监测目标可以升级为大类,重点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比如我最近在实验睡眠状况,那么我可以讲健康里面的睡眠单独提上来统计;或者我最近在拆书方面的比例有点少,那么我可以单独在成长这一大类之外单独列一个拆书的大类,然后再分成拆书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分支。
最后一点,兜底条款。果然是法律人,用词精准。我的兜底类别是其他事务,下面可以如崔律的做法,再设置一个突发的小几率事件分支,比如看病、陪看病、交通事故、避雨、被狗追等莫名其妙的事情。(原谅我又皮了)
2.我在实践中的亮点:昨天记了一天,到了晚上11点统计一看,共记录了20小时23分,也就是说一楼了2个半小时。早上复盘的时候我就想,那么回顾一下昨天的流水,并把遗漏没记的时间点列出来,回忆下是什么内容没有记到。一方面可以补齐24小时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自己通常在哪些事情上会忘记记录,这里就是自己比较缺乏时间观念的点了。
以后每天睡前都可以花10分钟这样子查漏补缺,相信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提升时间的感觉。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5.[学霸题]:在上班路上学习。你认为算“交通”还是“学习”?为什么?
上班路上学习,通常只能听书,看一些简单的文章。这个效率是比较低的,我自己实践过的体验是,这样子学习1小时的效果还没有专注坐下来学习半小时。所以,我觉得上班路上学习,“交通”的意义更大于“学习”,这时候的时间记录应该算“交通”,只不过,这个“交通”的质量比较高。
另外,我现在放弃了交通听书,因为我是骑单车上班,对体力也是一种消耗,我选择听歌,这样会比较带劲,边充电边耗能,到了单位还是精力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