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赏月赏生活,学诗学词学文章,且为君狂,且为才舞。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风雅颂。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代是一个高歌的时代。 他,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
他,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
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 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
他,就是诗豪——刘禹锡。
桃花诗案是刘禹锡诗人气质和斗士灵魂的缩影。
其历史背景是:柳宗元、韩泰、刘禹锡等几人被贬为州司马后,唐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八司马)不在量移之限。”这样一晃便是十年。十年后,诗人终于被召回京师长安。但诗人并未改初衷,春天,他借观赏桃花一事,写诗对守旧派极尽讽刺和嘲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一出,立刻刺痛了守旧者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刘禹锡又因“语涉讥讽”而再度遭到流放,这就是当时轰动朝野的桃花诗案。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正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于是那些所谓“语涉讥讽”的诗就一首首诞生了。
我们看桃花诗案,不仅仅看诗性和人性,而更应该看到刘禹锡吟出一曲曲哀唱的政治原因。刘禹锡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政治上主张革新,桃花诗案公开挑战的正是那些政治上的守旧派,我们讲文人尤其是诗人语涉讥讽的事情是经常有的,而像刘禹锡这样站在政治立场上公开挑战的并不多,虽说愤怒出诗人,但诗人的愤怒往往是曲折委婉而夸张的,很少具有政治上的毁灭性,是击而不破的。刘禹锡由于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他的愤懑和反抗更为强烈,而这种愤懑和反抗又反证了他不曾绝望的政治抱负。
在高手林立,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刘禹锡或许不是才情最盛的,却一定是最倔强最乐观的,他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斗士情怀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豪迈诗情让我们相信: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刘禹锡选择的是:坚守信念,永不言弃。 豪情一生若此,恰似碧霄一鹤,吟啸千古!
刘禹锡试图用文人的路线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桃花诗案确实发出了惊雷之声,在公开挑战政治守旧派的底线的同时,也对皇权进行了蔑视,好战分子的自认为有杀破胆故而要刺破天的心理行为表露无疑。诗人最终接得头破血流。
人生能有几个好机遇?但凡谁都会抱怨,但刘禹锡最让人佩服的就在于,不管遭遇什么,他都能乐呵呵地面对,并且不改初衷,归来仍是少年,简直是唐朝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虽然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但刘禹锡从不颓废,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在诗中,他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自立的情怀,给他人以启迪,给自己以激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桃花诗案还有续集,再度被贬后,一晃又过了二十年。这一年,他再次被召回长安。回到长安的第二年,诗人再游玄都观,玄都观之桃花已尽,种桃道士也亦故去。故地重游,心又痒痒,随即又引出《再游玄都观》七绝一首:“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老刘真是个硬骨头、铜豌豆,30年的被贬风尘压不住他一根舌尖。诗人明唤桃花,暗讽趋势小人在政治上的迅速消亡。老刘总算还为文人保留了一份清高。可以想见此诗一出,刘粉们一定是高声喝彩,拍手称快。但是,值得么?政治抱负的实现哪能是逞一时口舌之快那么简单?为一时痛快而一世不痛快,老刘算账太糊涂。命运已经完胜,玩文字游戏得到的是什么?恐怕只有诗人自己去品味了。
赏析/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