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道,按照英雄的标准,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仍然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当然,罗贯中还是认为张角是反贼,不值得大写特写。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到张角太多的经历,甚至于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在罗贯中看来,张角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之所以把他放在故事里,只是为了引出真正的英雄。于是草草讲述完黄巾起义,就引入正题,介绍三国最重要的人物:刘备。
黄巾军兵分三路进攻朝廷,其中一路来到幽州蓟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守卫北京的长官看贼势浩大,担心兵微将寡,难以抵挡。于是挂出榜文,类似于今天的公开招聘信息,面向全社会招募士兵。刘备看到了信息,报名参军,于是就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一生。
刘备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当然不能像张角一样写得那么潦草。所以,罗贯中专门用一大段详细地讲述了刘备的性格、长相、出身、童年经历等。可能有读者朋友说,这一段文字连一篇小作文还不到,怎么能说写得详细呢?实际上,在古时候那个惜字如金、白描手法盛行的年代,这已经写得很多了。像后面的董卓,就一个形容词:肥大。张角之类的,连脸是白的还是黑的都不提。关羽、张飞、诸葛亮够厉害了吧,也就值两句话。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不但奉刘备为正宗,而且特别偏爱刘备这个人物。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备不但自己去参军了,还带了两个兄弟。这两个兄弟,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陌生人。因为意气相投,金兰结义,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三人在桃园结义的时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后来的人一发誓就说这句话,但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之前的文章,写了当英雄要具体的条件,以及要成功应该走的道路。即使是英雄,最好也得找找关系,不然事业之路会无比的崎岖坎坷。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做任何事都需要找关系,那么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搞关系的呢?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套路是不是有些熟悉。
1、结拜。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搞关系的方法,可以瞬间打破各个身份和地位的壁垒,直接从陌生人变成亲兄弟。比如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个素不相识的人,靠结义把朋友情谊变成了兄弟情义,直接把关系升级到血缘之上。现代人也喜欢这种,比如各种闺蜜,兄弟会,校友会,室友会之类的。还有拜干爹、拜干爷爷的,也属于此类。
2、结亲。这个古代特别常用,因为古代人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父母在给孩子考虑结婚对象时,想得最多的不是这个人对自己孩子好不好,而是它的家族会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于是,政治联姻比比皆是,爱情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有时候,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打,也通过结亲来实现。比如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三国里面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降将张济的儿子,以稳定对方军心。张济本来是投降曹操的,但曹操看张济大哥的老婆很漂亮,就把她诱奸了。张济一怒之下,再次反叛。率领军队冲进曹操的老窝,这时候曹操还在跟张大嫂享乐。如果不是神将典韦堵住大门,曹操铁定被活捉。经此一战,曹操损失了神将典韦,自己的侄子和长子也被乱军所杀。之后,曹操长记性了,再没犯过此类错误。
现代社会,婚姻自由了。结婚的前提从政治因素变成了爱情优先,没有爱情的婚姻,即使是父母,也不会强制要求双方结合的。但政治联姻并没有消失,门当户对其实就是政治联姻留下的影子。只不过如今要求门当户对的人更聪明了,把政治和利益因素包装成价值观,掩盖了原来的面目。
3、拜师。刘备应该属于三国中关系最差的英雄了,唯一有价值的关系就是他曾经拜过两个老师,一个是中郎将卢植,一个是尚书郑玄。这两个人都是当朝赫赫有名的大官,只有两个人稍微提携一下刘备,就能让他青云直上。但刘备似乎没有好好利用,快三十了,还在家里干农活,靠卖编的凉席谋生。不过好歹还认识了一个本事更大的同学——公孙瓒,也算一个收获。
过去受教育的人不多,老师一辈子可能就只教一百个学生,所以大部分学生他都能记得。有个行业,师徒关系更加紧密,徒弟就跟老师收的干儿子一样。现在社会不行了,系统性的教育,老师一年就可以教几百个学生。所以,谁是谁,老师根本记不住。于是,师生这一层关系,在现代是比较淡泊的。但类似于研究生、博士生这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会更紧密一些。所以,读书一定至少读到研究生,才能享受到老师的恩泽。
4、血缘。这没什么好说的,血缘带来了天然的关系。“我爸是谁谁谁”,仍然是炫耀和享受特权的最佳广告词。血缘越亲,关系就越硬。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就差远了,甚至不如上面三类。
5、主仆。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选择一个对的老板,有一个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有时候也会管用。不过这一层关系就弱了,如果不是有特殊才能,领导离不开你,或者上级特别赏识你,主仆关系几乎无用。
除了上面的几类关系,其他关系都是鸡肋。关键时刻用不着,不维护了还觉得可惜,世界上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