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再继续下去了!可放弃又好不甘心,都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了,或许再忍耐一下就过去了呢!”
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本属于经济学概念,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而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比方说,买了本书,看到一半觉得不太好看,但又觉得不看完太浪费,这些为书付出了金钱和时间就是属于沉没成本;
又比如说,发现交往了四五年的男朋友和自己越来越不合适,但是还是不舍得分手,因为自己投入了时间与感情,这也是沉没成本;
再比如说,读了四年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的大学专业越来越没有学下去的念头,却没有勇气放弃,同样因为自己投入了沉没成本。
再有甚者,你买了一支刚好涨利处于红利期股票,你将金钱与精力投入进去,后来这支股票却一路狂跌,但你仍不想放弃,同样因为自己投入了沉没成本。
生活中处处充满沉没成本,就连你现在的生活与习惯都是以往沉没成本的投入所造成的,它一方面维持着我们的现有的一切,另一方面又阻碍着我们去尝试新的事物。
虽然不是鲁迅大大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沉默,但在某些方面沉没成本的意思却和这个意思差不多。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沉没成本是一针强效自我催眠剂
因为沉没成本的投入,一方面让我们在推翻自己原来的作品、生活、想法的时候总是受阻,让我们迟迟迈不出新的脚步,尝试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却又让我们在原来的沉没成本基础上不断增加着新的成本,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沉没成本输出。
明知道写了一半的论文方向出现偏差,但由于自己已经付出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所以还是不敢也不甘心弃题重写,说不准一下子就修改过来了;
明知道这份坚持了四年的感情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但由于自己为它却出的感情与精力迟迟做不出决断,始终想着再试一下看看,说不准对方性格大变,感情又和好了;
明知道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但是由于自己大学读了四年,其他的方向又完全没有想法而不敢辞掉这份饭碗,想着没准再过一段时间自己会喜欢上这个职位。
明知道这份投资方案有错误但是由于自己前期已经付出了第一笔资金,总想着想办法去在原来的方案上去补救,却不想尝试新的方案,及时止损。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安土重迁与不轻易放弃的思想与生活习惯,一旦付出了时间与情感,我们就总想着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改变自己已有的习惯。
我们习惯了生活的安逸区,但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时,总会第一时间想着“我都已经付出这么多了,怎么能轻易放弃呢!”,结果可能真的被及时止住损失,也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及时止损,避免被套牢
很多人想要转变,也想做出新的尝试,但是因为新的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迟迟不敢迈出脚步,那么在想改变的过程中如何减少沉没成本的影响呢?
这可不是单纯的一句“想开点,那都是过去了”就可以不去考虑的。
首先,要有个清醒的自我认知。人面对选择时会因为自己的性格、习惯以及其他因素导致不同的反应,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性格原因对于影响自己成长的沉没成本能做到干脆的舍弃,但有些人的性格却会对此犹豫不决难以决断,因此在作出选择之前先应该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从而针对自己的性格选择不同的方法与方式来帮助自己及时止损。
对待一个急性子的人你不能要求他和慢性子的人一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对待一个认知不全面的人你不能要求他和完全认识到后果的人一样去思考问题,所有的方法必须因人而异,而你做出的选择也必须建立在对自己、对现状的清醒认知上。
其次,要接受新的思想与新的人际。要做出一个改变时,你可能会征询自己圈子里的人,但因为一个人的圈子里的人和自己的眼界是差不多的,因此当你要做出新的改变时,也是对于自己朋友圈的一个挑战,而这些有些不乐意改变的朋友反而会成为那个极力阻止你改变的人。
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改变,必须要去接受新的思想的冲击,接受新的人际的挑战,否则你征求意见时也不过是一个井底之蛙问井底的另一个青蛙,外面的天空有多大。只有走出自己的思想与人际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机会。
最后,重中之重,行动起来。与其一味的沉湎于沉没成本带来的损失之中,及时停下来便是止损第一步。及时停止然后转换路线才能走出一条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