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书籍简介
中华文化标志性产物就是诗词歌赋,所以我们学习写作一样不能忽略了古典文化修为的培养。诗的形成和发展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我们来谈谈诗的平仄,这是很多喜欢写作诗词的爱好者最为忌讳的话题,现代诗对古体诗的冲击影响下,大多数人似乎忘了诗的基本创作规律了。爸爸以前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不是说四句话五个字一句就是绝句,并不是表象的模仿就能写出一首得体的诗。
诗词中的规范很多,比如平仄,押韵,等等都有固定的规范。诗词可以随意而写,规范却不能随意逾越。
谈到诗就会谈到韵,古人描写声律的文章有很多,最著名的第一是:清康熙年间的进士车万育写的《声律启蒙》,该书主要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含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等。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组对,读起来如唱歌般朗朗上口,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第二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小说作家李渔写的《笠翁对韵》,该书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所以他的书是以自己的号取名。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第三是:明代司守谦撰写的《训蒙骈句》,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
前人讲:读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说的也只是那一点点韵味而已,真正写作诗词必须还的熟读我介绍的三本书啊。下面我们就正式谈谈诗的平仄。
诗的平仄
谈到平仄,我们就必须谈到四声和平仄之间的关系。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一、平声;二、上声;三、去声;四、入声。现代汉语有许许多多方言还保存着这个四声。但是很多方言,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的四声,即一、阴平;二、阳平;三、上声;四、去声。
唐宋以后的诗词是讲究声调的。在用韵时,平声不和上声、去声、入声押韵,上声、去声也不和入声押韵。律诗、绝句还要讲究平仄。所谓“平”,指的是平声,包括了今天的阴平、阳平;所谓“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在诗词写作中,让这两类声调互相交杂,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样就造成诗词的节奏美。平仄的规则非常重要。可以理解没有平仄就没有了诗词的格律。现在很多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能分辨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入声字转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了。
浅谈点到就好,再深奥了你也就迷糊了,真正想要弄懂诗词,可以自己去探索吧?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各人。人生在世,当以诗书为伴;以道德为鉴;以会心为悟;修为在乎品行端庄,无品之人不必侮辱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