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
昨天想到要回头去看自己之前写的字,这样也好总结,调整,有所改进。发现了一点,写,最重要的不是修辞,真的不是,而是想法,是思考。一路写下来,发现虽然只是为了完成每天的字数,但也会时不时收获思考带来的惊喜。比如,通过写越来越笃信人必须有表达自己的方式。一个人如果没有向这个世界输出自己的方式,对不起自己。
还明白了一个点,去选择顺应演化,有勇气和担当做个shaper也好,都需要先给自己讲故事啊。所有我们找寻的意义,都是我们在给自己讲故事。但,不论你服气与否,会讲故事,值得我们不停止的学习。怎么学,也和先学会表达自己的方式有关。
人要有表达自己的方式,这一篇是在简书写过,但是今天又重新改写了一大部分,发表在公众号。越来越明白,先是你自己应该排在一切成长的前面,而我们总是太着急,不愿意去深层直面自己。结合最近看的书,又重新去思考表达自己的方式这个点,这里分享出来。
1.
尹航有一篇文章《写给读大学的你》,提到要趁早开始培养一个独立爱好给自己。很认可他说的独立爱好:指那些不需要依靠他人,独自也可以进行的事情,比如弹琴,画画,写文章等。
为什么呢?他给的理由是:
越往后,你越需要学会独处,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事情只能独自面对。这个时候,这样的独立爱好会成为一个避风港,可以让你在这里独自疗养,调整状态。尤其是工作之后,如果还能一直有一个坚持下来的爱好,基本上就不会被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拖垮。
我还尝试在别处找”答案”。
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我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
作者给的观点是:做出自己的好东西,把东西做到真好,直至最好,其实是最省心、最省时的方法论。而销售的终极技巧事:把客户真的当作好朋友。
用作品来表达你自己。只需要努力把自己的作品做到最好,让它有灵魂。
2.
我们的思想,情绪,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我们到底是谁,需要一个方式呈现,或者是说,我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方式。
有表达自己的方式,或者叫做独立的爱好,能够不断地给我们“复原力”,可以疗养自己,调整状态。记得哈佛公开课《积极心理学》上提到,能够积极干预心理的有效方式之一是书写。这些独立的爱好本身也是向内连接自己,观察自己,追求内心专注平静的方式。
当我们专注,或许我们自身会变成所身处世界的一个“通道”,好的作品会通过这个“通道“呈现出来,这是不是就是那个有灵魂的作品呢?比如,有人问迈克尔杰克逊,那些迷人的歌舞,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回答是,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管道,他是“上帝的乐器”,并不是他在创作音乐,而是音乐通过他这个管道流淌了出来。
再去细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独立的爱好也好,表达自己的方式也好,都可以看作是,有创作的本领,我们在培养自己“制造”的本领。《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中提到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有一段话:
许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对个体来说,除了出版图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吗?后来我想清楚了:一切内容制造,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这个类别——书籍,唱片、动漫......或者更精确一点——一切创意制造可能都属于这个类别。
3.
还想到了什么呢?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不是也应先引导他们学习表达自己的方式?
有一个TED视频:let’s teach kids to code
作者是Scratch software 的创作者,他提到不一定非要很熟悉,练习成专业人员,我们才开始用新技能表达自己,他说自己的母亲83岁也在学code。
What do I mean by fluent? I mean that they were able to start expressing themselves and to start expressing their ideas. When you become fluent with language, it means you can write an entry in your journal or tell a joke to someone or write a letter to a friend.
他在演讲里说,要找到能够表达自己的方法。
他的这个说法我还想到了引导孩子画画,连岳有一篇推送:《千巨万 | 小孩子如何“学”画画》,这篇文章里提到一本书《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说在孩子9岁之前最好不要给孩子系统的训练。无论是孩子,还是艺术家,画画都能提供表达自己的途径,最自由的人最像他自己,我们追求的是那种突破束缚自由表达的状态,而孩子天然自由。
我甚至开脑洞的想到,有表达自己的方式,先让自己学会更像自己,因为有多像自己,就有多自由。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不值得尝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