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袁晓刚著)节选:
第五章 六、志愿军空军的几个战斗故事
丹东我军一共有三个一线机场,一个是浪头机场,一个是大东沟机场,还有一个是大孤山机场。大孤山野战机场是在农田上填上石头、土,上面铺上钢板的临时机场。机场紧靠海边,晚上零下40多度,我父亲他们就睡在跑道边的帐篷里。海风直往帐篷里灌,晚上冷的要死。早上起床穿飞行靴,从里面跑出来一窝小老鼠。老鼠都冻的受不了,跑到靴子里取暖。我家有一床美军鸭绒睡袋就是当时陆军缴获后支援空军的。睡袋质量很好,外层是很厚的帆布,里层是绒布,一个睡袋可以睡三、四个人。后来捐献给北京航空博物馆了。
当时敌机采用游猎战术,从海上串入,专打我们起飞和降落时的飞机。最激烈时居然在我机场上空分几层封锁我们机场,压制我们起飞。为了打破敌机的封锁,有时前一批飞机刚刚升空还没有完全离开机场,马上就要在机场上空投掉副油箱开始投入战斗。后一批飞机要冒着被前一批飞机投下的副油箱砸上的危险强行起飞!那个时候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们的飞行员们真是拼了。
当时,敌机一来就是一、二百架,我们也是几个师同时升空,地面往往只剩下几个师长在指挥。那场景现在想想都让人激动不已。跑道上排满了飞机,全体开车!声音震耳欲聋,飞机两架接着两架迎着信号弹拔地而起飞向战场。
我们当时在空中作战的那一批飞行员都是从陆军部队挑选的经过战斗考验的优秀连、排干部。甚至个别还有红军时期的飞行员。他们都传承着老红军、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勇敢、顽强、不怕死。为了提高命中率普遍近距离开炮,最近123米,敌机爆炸的碎片都可能撞上,号称空中拼刺刀。不过米格15两种炮的口径相差太大,600米外37炮弹道偏低,23炮弹道偏高,打不准。
说到近距离开炮还有一个小故事,空四师飞行员陶伟空战时已经咬住了一架敌机,正在调整前置量和切入角时,突然发现前下方的敌机不见了,他判断是敌机用了减速板,让他冲到了敌机前上方,那自己就成了敌机的活靶子了,来不及多想陶伟急拉杆,飞机90度上窜,陶伟判断敌机应该就在他下方,他一个反扣,又从上面俯冲下来,一看敌机就在眼前,他来不及瞄准,对着敌机的影子就就开炮,他也顾不上看敌机中弹的状态,因为敌机爆炸的碎片正向他飞来,他迅速拉杆躲开。可是等陶伟返航后,判读他的射击胶卷却说他没有击中敌机,因为胶卷上看不到敌机的影子。陶伟很郁闷,怎么回事?明明打下来了吗!可是胶卷上就是看不到敌机啊。他拿着胶卷反过来翻过去反复看,突然发现胶卷上有一排有规则的小圆点,他问战友这是什么东西?战友们围过来观看,也感到奇怪,一位战友突然喊道,这不是飞机蒙皮上的铆钉嘛!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射击距离太近,敌机已经把胶卷画面全部盖住了。
那时空战异常激烈,飞行员一天要经历几次生死轮回,他们早就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飞行员郑发奎与多架美机作战,当时美机凭着数量比我们多,经常是几架、十几架围着我们一架打。他的机翼被打伤,飞机座舱盖和挡风玻璃被打碎,操纵系统被打坏,驾驶杆卡在上升的位置,飞机一直在上升不能下降了。飞机越飞越高,速度越来越慢,眼看就要失速进入螺旋了。郑发奎还是没有舍得跳伞,他想,我们国家现在还很不富裕,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非常宝贵,我今天拼了命也要把我的飞机飞回去!当时高空温度零下50多度,飞机没有座舱盖,没有风挡,他只能把身子缩成一团,头埋在仪表板下面。他想怎样能让飞机下降呢?他把飞机扣过来,头朝下倒着飞。发现飞机开始下降了。但飞机的倒飞油箱只够一次飞15分钟,不然发动机就要停车。他倒飞一会,再把飞机正过来正飞一会,就这样飞机一会上升,一会下降,郑发奎一会儿头朝上,一会儿头朝下,搞的他五脏六腑都快倒出来了,但他居然把飞机飞回了机场上空。可是问题又来了,机场周围有许多山,他要着陆必须穿过这些山。他不能再倒着飞了。他想我好不容易飞回来了,这个时候再跳伞那我不前功尽弃了吗!他把飞机压了45度坡度让飞机侧着飞。一会向左侧,一会向右侧,穿过了山峰,到了跑道上空。可是总不能让飞机侧着着陆吧,怎么让飞机减速同时让机头压下来进入着陆姿态呢?他想我都已经回到家门口了,千万不能把飞机摔在跑道上,他浑身冒着冷汗。他在跑道上空转啊转啊,苦苦思索。眼看飞机油量警告灯亮了,油料即将耗尽,他反而平静下来。他想把襟翼、减速板放下来试试,果然他成功了,飞机最后顺利着陆。等他停好飞机发现自己连出座舱的力气都没有了。机械师看到他满嘴是血,以为他受伤了,原来他自己的牙齿把下嘴唇咬穿了,自己还不知道。只有心中有祖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英雄的飞行员才能创造这样的飞行奇迹。
空三师9团1大队大队长王海也是开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战绩。每次作战回来飞机停稳打开座舱盖,看到提着红色油漆桶跑来的机务人员那渴望的眼神,他心里那难受外人无法体会。他只有低着头,在失望的机务人员面前快步离开。当时飞行员、飞机、机械师都是固定的,只要飞行员击落敌机,自己的飞机上就喷一个红五星。看到别人飞机上有红五星,自己飞机上没有,那机械师和机组人员心里是什么滋味!当时飞机出动强度非常大,每天都要战斗起飞三、四个起落。而且为了保证第二天作战,要求飞机故障不过夜。地面机务人员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异常辛苦。但只要自己飞机上喷上红五星,这一切都不在话下。而且每喷一次红五星地面机组人员加餐改善伙食。别的先不说,就算对的起机组人员,飞行员也要拼了命多打敌机。
前面说过后来王海带着他的大队终于击落了一架英国战机,有了零的突破。飞机着陆后,王海跳下飞机激动的唱了一段京剧。
王海原来是抗大山东分校学生,会唱京剧体育好。在王海回忆录“我的战斗生涯”中写道:我们在黑龙江千振机场飞行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千振县城办事,刚好碰上县城在开运动会,有人说了:王海,你不是说你体育好,跑得快吗?你去比一比呀。我说:比就比,我跟带队的袁彬队长说,袁队长说:你行不行啊?我说:行不行,比一比不就知道了。后来真跑了个第一。
我小的时候,还亲眼见过王海在福空政治部小食堂当众表演翻跟头,一连翻了好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此之后,王海大队就越打越好,最终成为英雄的王海大队。王海大队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美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战斗英雄焦景文是王海的僚机,在作战中,他不仅自己击落击伤敌机4架,还始终象一面盾牌,保护长机安全。1951年12月3日的空战中,他的飞机负伤29处,座舱盖被打掉半个,仍然坚持掩护长机安全返航,成为中国空军史上最负盛名的英雄僚机。
除了飞行的,在这场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中地勤机务人员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一次一架飞机出了故障,机组连夜排故,到了晚上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40多度。过了半夜机械师还躺在飞机肚皮底下安装附件。因为位置不顺手,一直没有装好。只见飞机上黑黄的煤油滴滴答答流到机械师的脸上、头上、脖子里,顺着已经冻烂的生着冻疮的红肿发亮的双手流到袖子里。机械师全然不顾。机械员李兴州在边上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让我进进气道里面装吧?”“不行!”机械师说。虽然大家都知道进气道里面好装,但在这样的天气脱掉棉衣钻进气道,那是要出人命的!还没等机械师把话说完,机械员李兴州就把手套、棉帽、棉衣、棉裤全脱了,只穿衬衣衬裤钻进了进气道。大家一看,进气道的金属蒙皮上已经是一片片一块块连血带皮斑斑点点!有人当场就哭了。大家一起脱棉衣,堵住进气道口希望让里面暖和一点。最后附件终于装好了。等机械师把机械员从进气道里拖出来人已经冻晕了。我就是干外场机械出身的,我也钻过进气道,别看外面口很大,里面还有隔板。人要吸着气从两层隔板之间钻过去,穿厚衣服根本不行。冬天钻进气道,当年我在江西樟树都冻的受不了更别说是东北夜里了。这就是我们英雄的地勤机务人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撑起了志愿军空军的一片蓝天。
后来美军远东空军司令威兰将军若干年后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那一段时间,对于远东空军来说是一个灾难重重的日子,我们就像在黑暗之中迷失了方向,好长时间之后,才慢慢振作起来。中国空军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谜,他们好像一个晚上便学会了一切,飞行员只要很少的时间就能够空战,他们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神的相助,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不可思议……”我们志愿军空军的英雄们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凭着大无畏革命牺牲精神创造了战争奇迹,让美军将领们大惑不解,让全世界为之瞩目。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打出了一支震惊中外的中国空军。
后来,美国空军的空战学术著作“空中威力”一书对我志愿军空军的战术做了记载:
诱开战术。1952年以后共军飞行员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求战的精神又有提高,这说明敌人将其有极好训练的飞行员投入了战斗。这一时期,共军采用的典型战术就是诱开战术……
鱼饵战术。敌人飞行员在积极求战方面和空中战术动作方面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尽力设法占据有利的位置,在战术上突出的是采用“鱼饵”战术……
夹击战术。F-86发现下方有米格编成一字横队,于是就向敌机进行俯冲攻击。这时一字横队中的最后一架米格脱离编队,绕过来从编队的中央通过……
上切入战术。一个F-86小队在鸭绿江以南30000英尺到35000英尺的高度上进行巡逻,他们发现20000到25000英尺的高度上有两架米格。如果F-86向这两架米格进行俯冲攻击,那么这两架米格的后下方很低的地方利用地面颜色作掩护的大批米格,就赶上来……
阶梯战术。8架或更多的米格组成的机群分成若干个双机基队,这双机的诸多基队以地面颜色作掩护,排成梯形……
……
骄傲的美国空军,在战后20多年还认真研究、分析中国空军的战术,撰文入册,足见当时这些战术给他们造成的威胁和损失。
空三师飞行员魏双禄说:
美国人真正了解中国人大概是朝鲜战争。我们从只会打对头、傻打、硬拼到打战术、打技巧,也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中国人不光有胆,还有脑袋。
我们每天睁开眼就飞,起起落落一天四五次,累的浑身筋都抽到一块儿了。可是一落地,谁也不休息,跳出飞机,坐在加油线上就讨论空战,摆龙门阵似的,越摆越上劲儿。袁师长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把战斗经验、体会写出来,要写战斗小结。王海撰写了《对空作战几个问题的体会》,第一次从军事学术的高度介绍了自己驾驶米格15飞机参战的经验,空联司加了按语转发到各个部队,对我们也有很大指导意义。我们也一边打一边开始了“我写我”的战术总结,把空战经验上升到理论,收益很大。
机场上一切都围绕着飞行转,师首长、后勤部门,包括采访的新闻记者,来慰问的文工团员,都围绕着我们飞行员转。
于是,我们更加劲儿地打敌机,提出了“心向峰王(空中指挥员),炮向敌机,飞向战情严重的地方,飞向支援战友的方向”的口号。郭晨光同志是我的僚机,在我向前面敌机进攻时,他为了掩护我,用自己做盾牌,挡住了射向我的炮火,牺牲了。
我找到政委请示:“郭晨光同志为我牺牲了,我要为他报仇!我请示上级允许我改名为郭晨光,以此来纪念他,并用这个英雄的名字为祖国立功!”
领导说这个想法很好,但名字不一定改。我无法缓解内心的痛苦,给郭晨光的母亲写信,称他娘、认她做母亲。从此我有了两个给我生命的母亲。
打那以后一升空我就感到郭晨光在我身后掩护,见了敌机什么也不想,全是攻击心理。
11月27日,全团起飞,打了一个大仗,打到最后,我成了单机,我说了声:“郭晨光,看咱们俩的了!”就拉机头冲进敌阵。敌机一看只有我一架,把我团团围住,一直缠了八分钟,空战八分钟可以打上几十个回合。想着郭晨光,我越打越猛,一架敌机被我打冒了烟,一架栽进大海,其余的也打红了眼,追着我不放。这时已经到了凤城机场上空,那是十八师的飞行基地,他们正在地面做一等准备,见我猛地扎了下来,向地面垂直下降,以为我失去操纵,都站在机场上为我着急。我在离地面不到两百米的时候,猛抬机头,翻身向敌机冲去,敌机措手不及,扭头想跑,我抓住时机,全力按住炮钮,但不见火光喷出来,这才知道炮弹打光了。这时我方高射炮向敌机开火了,我的飞机也没油了,在凤城机场落地时起落架都放不下来,后来采取应急放起落架才落了下来。跳下飞机,我的皮夹克都湿透了。
(下一节选:七、苏联空军的支援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