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上一次认真读书已经过去了60天又24小时,看着我年初写的读书清单,我感觉既无力又自责。
有的时候要逼迫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办法,就是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学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当老师,想要在周末走出去的最好办法是自己当活动发起人。
为了逼迫已经两个月没有读纸质书的自己好好静下心来看一本书,我上周三临时在Someet发起了三联刷夜看书的活动。
在等待活动审核和报名的时候,我不知道在未来的48小时之内,我将收获的是除了看书之外更宝贵的财富——这个世界上的同行者。
在读下去之前,请你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你形容自己和书的关系,你会怎么说?
1.“书在救赎我。”
小瑞是一个秀气的高挑男生,当我在书店看到他时,第一眼就看出来他是参加这次活动的人。读书的气质,从他的穿着和气质中就可以看出来。
小瑞说:书在救赎我。作为产品经理的他,每天都在接收无数的信息。当他坐在咖啡馆的时候,耳朵会不自觉的接受来自前后左右的信息。这个世界在他的脑袋中,无时无刻不是嘈杂的。
只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他静下来,那就是读书的地方。看书的时候,他能完全沉浸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与自己对话。
2.“喜欢的书没空读,不喜欢的书却不得不读。”
阿震是一个带着黑色镜框的男生,说话的时候喜欢腼腆的笑。他从小开始一直在走弯路,换了很多的专业,看了很多考试的书。但是,真正读的自己爱的书,却微乎其微。
阿震生活在一个爱读书的家庭环境里,很小的年纪就把四大名著等等书籍翻了个遍,但是长大后因为专业和工作的原因,却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
当我问他开头的问题时,他不自觉的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喜欢的书没空读,不喜欢的书却不得不读。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和阿震一样,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然而却并没有多少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读书,其实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
3.“书爱我,我也爱他。”
学中医针灸的银珍说,她和书的关系是他爱我,我也爱他。
作为研究生的她,平日里很喜欢泡图书馆。但常读书的她并不是一个书呆子,她不仅利用业余时间考完了高级茶艺师,而且还经常参加周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讨论到要不要读纸质书的问题时,银珍说:“我对于读书有一个这样的观点,我很少把书带回自己的地方,能借就借,能捐就捐。书放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不去读它。”
对于生活在异乡的人们来说,纸质书不得不说是一个负担,但去书店看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不是么?
4.“书是老朋友,也是老师。”
胡瑞是一个长发而有些腼腆的女生,说话时总会带着不好意思的微笑。
她说书就好像她的老朋友,一直在那里,但是她却偶尔才会去看它。她虽然并不是特别爱书的人,但是却认同读书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和丰富,所以她也在努力多读书,读好书。
短发干净利落的漂亮姑娘derela则认为书是老师,而她对于读书的态度是随意而为,翻开一本书如果喜欢就读下去,如果不喜欢就换一本。如果每个人都以这样的态度去读书,也许就不会那么讨厌书了吧。
5.“书是我的旧情人,我想与它重归于好。”
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了大约有五分钟的时间。我和书的关系忽远忽近,有时候想他,但又总不去接近他。这不是旧情人,是什么呢?
和旧情人重归于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这次刷夜活动就是我为这次“复合”所作出的努力。
当天晚上我们聊完之后,就去了楼下的24小时书店看书。我打开止庵的《惜别》时,我有一段时间是无法静下心来去看这些字的,我脑袋里时不时传来周边的脚步声,时不时还被带到刚才或者过去发生的事情中。
我花了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才让自己慢慢的走进书的世界里。
平日里我们总是会被各种消息把自己的时间打断,一会儿是微信消息,一会儿是刷微博,一会儿又去关注新的事件或者绯闻。我们似乎变得很“博学”,但真正花一整段时间去学习的事情少之又少。
但当你尝试去脱离这些网络世界,回到自己的内心,静下来看书的时候,你会感觉特别舒服。这里的时间可以忽快忽慢,只受你自己的控制。这个地方没有人打扰,只有你和一本书,还有那个不知在哪个时空哪个世界的作者。
不论是读书、瑜伽还是冥想,都有有一个共通之性——为了让人在浮躁的世界和心境里脱离出来,变得平静且平和。
当我在慢慢的就静了下来读止庵的《惜别》时,我开始不把看书做成一个任务,而是和朋友聊天。我听作者静静地跟我讲他的故事,他的观念。我读不懂时会再重新读一遍,当我发现自己和作者的想法有相似之处时,就开心得想要和他击掌。
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平时周末夜晚的这几个小时,我常常在刷刷朋友圈或者无所事事的看电视剧。而这一天我认识了六个同样对读书有兴趣的伙伴,还与止庵探讨了关于生死的问题。
也许,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空里让自己慢下来,不被那些欲望和物质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