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晚,我死了。
我笑得很开心,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口红很亮,皮肤很好。
场景永远定格,被发送出去,成为所谓的朋友们缅怀的唯一方式,他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看到我的最后一面,轻启指尖,点个赞,评个论,也开始装点他们的死相。
收到小红点的提示,抹干净眼泪,擦掉嘴巴沾染的污渍,坐在街边广场,听着大妈们欢腾的声音,捧着手机,一个接一个回复。像诈尸之后自己给自己披麻戴孝地哭坟。
我被永久埋葬在朋友圈里,那里没有悲伤没有眼泪;那里的自己爱生活爱自己,转发公司的每一条微信,给领导的朋友圈点赞献花;那里的我脸上没有痘痘不会因为一点破事就一路哭到底;那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而我是个漂亮并且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好姑娘。
“去你妈的!”
我最终还是诈尸了,然后蹦出这么一句话。
开始回忆我的“作死”之路。
2014年8月30日,宁波开往武汉的火车上,硬座,我发了人生中第一条朋友圈:
真的是语言质朴简明的典范,那年我还不会用LOMO、日系和阿宝色,连图片都是需要把脑袋往右旋转90°才可以看明白的原图。那个时候的内心OS也简单。就是如上所示,想要被看到窗外的风景而已。
再来看看同个时期(指的是我还心思单纯配图是原图、文字就是心里所想的时期),想发什么就发什么,不分时间地点,不关注评论条数和点赞次数。那时候,我还活着:
如上所示,所有图都是歪的,图片个人情绪强烈,发送时间频率平均每一个礼拜一条。那个时候,就是把朋友圈当成可以被看见地日记本,所发所写都是真实的,并不会针对某个人而发,也不会care好朋友有没有评论和点赞。
然后,是到了我慢慢死去的2015年。
1月1号发的看起来像是给大家推荐好书的朋友圈:
真实情况却是,那张图是我专门花了时间去做的,内容里所有的书都是从看过的书里面挑选出来自己觉得逼格很高的书,连文字的排版都与我之前土鳖的所有标点都附上的方式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为了向朋友圈的朋友们显示我地设计水平还是可以的,我爱看书而且品味也不错。对,就是这么bitch的内心OS。
然后,是截图我微博的一条朋友圈:
看起来好像在显示自己的无奈,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朋友圈的其他人:哼,老娘会做设计,老娘知道Adobe Illustrator而且还会用!更心机的是为了让朋友圈的我那时候的男神看到我的微博,然后也测试一下他会不会关注……好婊。
继续。
梵高和他哥哥的名字都用了英文,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名字的英文,对,我专门去百度了的……一是为了展示,嗯哼,你们看,我都知道梵高叫做Vincent,他哥哥叫做Theodorus呢,我还记得他们信件里有名的话呢,关键我还文艺,我还有两个更文艺的朋友!
低端的婊。
因为是朋友手机的截图,所以,忽视那个备注。
其实真实含义只是想推荐这篇文章,但是好像要不动声色地推荐才是我的风格,于是,废话连篇地说了这么多,当然,其实也是想让大家知道我养了一只猫(有爱心)、被吓到(胆小,柔弱的小姑娘)、看大风(文艺)以及爱吃(萌系),最后为了不让大家察觉我的真实意义,还加了最后一句,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
其实,还是低端婊了,毕竟没有颜值和胸来凑。
不想继续剖析了。
反正就拜托你们在朋友圈好心埋葬我,记得朋友圈里我的样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