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最终归属:诗酒田园
《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翻译过来就是:
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
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与你携手行!
疏淡的心,恬静的意,扑面而来!让我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起左思的“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无论十亩之间,还是十亩之外,与你相伴,勤劳乐观,生活就是如此简单,没有更复杂的东西。
相比之下,今人的情感是多么焦躁肤浅。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变得有钱,我们没有理性的扫荡消费各种物质、娱乐和服务。然而,在世界人眼里我们有点像暴发户,我们并没有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我们建立在物质层面的自信也常常在虚荣的对比中不堪一击!
一切尊重,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内心的一种素养,来源于我们悠然从容的生活态度。我们的祖先早就给我们开出了良方,那就是诗教。
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这个是“诗”指的是我国最的诗歌总集《诗经》。那个时候,不管是权倾天下,还是富可敌国,抑或商贩菜农、少女妇人,都在写诗。无论是集会节日还是出游劳作,无论是喝酒吃饭还是传情达意,也都离不了诗。那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古朴乐观的时代!中华民族自古以诗为经,曾经我们的祖先那么优雅从容地生活过!
诗的魅力在于含蓄。比如最古老的《诗经》,四字一句,节制而简单,不滥用情感,不滥用精神。因为节制,所以含蓄,因为含蓄,所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时间仿佛被拉长,生命在此时此刻也好像增加了厚度。如果人的生命只是物质需求的简单重复,只是急速的向前,那是毫无意义的,生命是对自然和人事的各种感受的体验,痛苦或快乐,烦恼或惊喜,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安放和丰富。否则,精神空虚荒芜,社会势必乱象横生。
诗教是美育,它源于人的天性,可直入真善美。读诗写诗可以让你我成为一个真人,一个性情的人,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美感的人!见到让我们怦然心动的自然美景,我们不会万千思绪如鲠在喉,只会说:“啊!好美啊”,然后拍照,而会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轻烟”,然后驻足观望感受;喜欢一个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定比“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更让心上人芳心微动。
我们需要培养一颗诗意的心来面对这个美丽而变换的世界和复杂而温情的人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需要诗教来营造一个祥和稳定的社会!
我们的祖先早已窥破生活的秘密: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