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读书笔记
静心养神细品《红楼梦》,诚心所至、力所不及、不妥之处,请误挂怀。
读开篇之词,离不开作者的四句真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味”在“隐”,匠心独特!
“士隐”之开端,云云无误。
第一回的上半章,多为“一僧一道一石”为立书之意。
其意一:“成书之检读,只当醉卧饱馀之时,消愁解闷之乐,省了口舌是非之害,仅供才子佳人品读,岂不乐哉”!隐去天朝时政,奸佞恶诛之妄语,改成歌功颂德之乐章。易名“情僧录”,改名“石头记”。
女娲补天剩一石
未用灵石炼此山
士隐一梦尽荒唐
化石为玉入红尘
一僧一道谈笑间
空幻之学染凡尘
恩德之心转换快
静动之术警幻仙!
其意二:文章写男女之事,胜于理治之书也。野史、小丑之徒,绯闻即理,哄人之目,只谈情色,不问世事,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隐去天朝官场之斗,之腐,岂不幸事。
“空空道人”是批了八字真言之后,方赐字于石的。为后续做了铺垫,士隐(真事隐〉街上偶遇贾雨村(假语存),尽显昌明之盛,花柳繁华之处,温柔富贵之乡,与街上的乞丐形成鲜明对比,此处也有一个“明隐”,就是繁华背后也有完卵!贫与富的差距太大了。
英莲的出现,是故事的重中之中,既像是一个引子,又不是引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更为日后做了极好的铺垫。小孩子不引人注目,但恰恰又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缺少不得,作者刻意在眉心之处留下一“红痣”,以便日后留下记忆。中秋之时,大喜之日,有悲凉,有欢乐,更有喜悦,隐隐体现繁华背后的往事。
第一回的下半章,多为“甄隐士、贾雨村、英莲”之命运之兴衰转换。
甄士隐请贾雨村吃酒那段,体现出甄府是富贵之家,家底厚重,虽不及达官贵人,但家有良田,有仆人伺奉,甄老爷每日吟诗作画、品茶赏花,也算神仙一般的生活。
同时,也体现出贾雨村的才华和不遇。那句“玉在椟中求善阶、钗于奁内待时飞”。表达贾雨村是个求仕心切之人。月圆之夜,贾雨村作诗一首“时蓬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更是彰显才华和担当,以此也得到士隐的资助。
癞头僧人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讲出了空空道人的八字真言:“通灵宝玉,太虚幻境”。这也就是后来“宝玉”的由来。
土隐在街上抱着英莲,癞头僧人又哭道:“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也暗示着英莲后来丟失、命运多舛。
她只不过是癞头僧人口中的“蠢物”而已。
绛珠仙子口中说这宝玉:“他受甘露之惠,无水可还,既下世为人,但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偿还不了”。这真是一对风流冤家呀!
其意三:英莲在庙门口丢失,便是甄家瓦解之时。作者暗隐,贫与富、兴与衰,是可以阴阳转换的,穷不扎根,富不长苗。谁说贫穷者整天为衣食所累就应该。富贵者挥金如土便是天意。这些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转换的。这也为日后那个整日以泪洗面的黛玉奠定基础。
第一回以甄家的兴与衰为开篇之作,以士隐之梦如怀,不仅让人拍案叫绝。
在“一僧一道一石”的对话中,也隐隐的感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理。天道轮回,自有安排。
有一衰必有一旺。在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之间,就突出这一法则,贾雨村得到资助,得到机会,再加上年轻才俊,正是得意之时,正值中秋佳节,如一轮明月冲出乌云奔向光明。
此章节,虽然表面看起来有些玄幻之学,作为一名相信唯物主义学说之人,不信之。但的确合情合理。一僧一道,一梦一石,一老一少,一阴一阳,一兴一衰,一贫一富,一玉一女,均透射出自然法则、不可侵犯之权威,再加上,作者微妙微肖的比喻,更是栩栩如生,读后让人欲罢不能,反思不断,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