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在学校呆了若干年后,我终于也要开始找工作了,身边也有很多和我同样境地的小伙伴。
有要去学校当老师的,也有要考公务员的,还有的要去出版社的,等等等等。
前几天和小方聊天(想到了快本的黑衣人是什么情况),她说打算留本校当辅导员。然后很感叹地跟我说,之前本科快毕业的时候,就有老师跟她说让她留校当辅导员,但她当时还挺不想去的,只是一门心思想读研。现在研究生快毕业了又想留下,可能还得回去找之前的老师聊。
顺便又想起了我表妹。
高中毕业报考专业的时候,她想报学前教育或者小学教育。她妈妈跟她说,你上个大学就去教小学生啊。(我真的不想吐槽这种观念,关于这个我觉得我可以写一篇长文出来)
犹豫再三,她报了个其他的专业。
但这么几年过去,她好像最后还是要去小学教书了,因为喜欢。
想想还是蛮感慨的。兜兜转转,最后好像又回到之前要走的那条路了啊。
那这样子看的话,如果结果都是一样的话,这中间的这一段时间是不是都白费了?
Two
之前和很多朋友聊过各种工作。说到某份工作很稳定,类似于“一眼能看到头”的稳定性。
导致我一度很惶恐,啊,那我要选择这样的工作吗?啊,一头扎进去真的好吗?
现在想想,怎么来定义这个“一眼能看到头”呢?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就开始走向死亡;
从入学的那一天起,人就开始走向毕业;
从入职的那一天起,人就开始走向离职或者退休;
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哪条路是一眼看不到头的。
如果所有的路都指向一个已知的结果的话,那么选择的意义又在哪呢?
Three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能做的和可以做的选择都很少,有时候甚至连第二天穿什么衣服都决定不了;
再大一点,我们慢慢开始做很多选择。比如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对象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城市生活等等。突然变得重要的选择有时也会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即使在当下做了这样的选择,可能过几年又会被新的想法所推翻。谁知道呢?
就像能当辅导员却想着读研,读完研想回头当辅导员;
像报专业没选想去的专业,读了几年还是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像研究生毕业不想读博想工作,工作好几年又想回来读博。
也许最后选择的那条都是一开始就能走但没走成的那条路,看起来和一开始就选那条路的结果都一样,但其实还是会不一样的。
因为不甘心,因为想尝试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所以总想试试过另一种生活。所以哪怕很多事情在当下就能做,但你也不一定会想做。
只有真正尝试过了,才能逐渐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和讨厌什么样的生活。
这就是选择和过程的意义。
在选择中开始,在过程中不断验证或推翻。
Four
每到一个节点,我都要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整理各种经历。
作为一个曾经很有紧迫感的人,也做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上大学的时候,有学姐说,上大学要当学生干部啊,然后我就去参加了各种面试;
有学姐说,要多考一些证啊,计算机啊英语啊人力资源啊等等都要考,然后我也开始考证;
有学姐说,要好好学习啊,多看看书啊,然后我就——看了很多“闲书”;
还有学姐说,要多参加比赛啊,我也迷迷糊糊地去参加了些比赛。
(是的,没有学长,因为学校里的学长太少太少了啊。)
本科时候的日常基本就是这样,做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把自己的生活填了个满满当当。
也算努力,但也谈不上很快乐。
后来上研究生了,节奏反而慢了很多。
也因为之前的尝试,更加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如果不喜欢的话,有很多看上去能给简历加分的事情,也不想逼着自己去做了。
这样的任性,有时候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过好在也还能承受。
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做过很多看起来“不实用”又很费力的事情,最后才一点一点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很多时候,时间也许并不能告诉你想要的答案,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目标明确的时候,奔着目标去;
没有目标只有大方向的时候,奔着大方向去;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努力地过,认真地找,耐心地等。
把当下的日子过好了永远都是王道。
至于这个“过好了”的标准是什么呢?
看你的了。(眨眼.jpg)
PS:我终于有空能刷刷剧或者看看书了,有好看的剧或者书欢迎砸向我呀~
有空的话我们还可以交流观后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