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斯塔夫.福楼拜,这位一百多年前的文学大师,直至今日曝光率依旧很高,总在不同的场合,各种文学理论书中见到他的大名,在西方文学史拥有极高的地方,终于有机会读到其中一本,也是他最著名的《包法利夫人》,虽不至于像当时的读者一样被震撼,冲击,读完依旧觉得是一本值得探讨的书,尤其是作者塑造的人物。
阅读一本小说,就像开启一个未知的时空,强烈的探奇心让人想要去打开由作者创造的时空,而书名就是那把钥匙,当读者握住那把钥匙的一刻,就已经和作者搭上了线,这时候可以稍微停顿两秒,产生一点遐想。
比如读这本,包法利夫人是主人公吗?是个什么样的女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包法利又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达官贵人名流望族?还是普通人或者底层呢?是个人故事l还是家族故事呢?
带着这样的遐想或者猜想,走进作者建构的世界里。就像开盲盒一样,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下呈现在你眼前的,小说的魅力也在于此。作者像一个幕后导演,搭什么景,有哪些角色,谁先出场,说什么台词,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什么地方埋下伏笔,什么时候有冲突和矛盾,是隐晦还是直接,用怎样的视角运镜。
而作为观众的读者很容易沉浸在作者精妙的文字,引人入胜的剧情,生动真实的场景,特别是容易被具有相同属性“人”的人物所牵动,也很容易透过我们的经验和认知轻率的对人物的抉择和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如果阅读小说仅仅是消遣和打发时间,这当然没问题,但你错过无须承受着哲学的艰难或者宗教的社会压力,就可以获得有关世界和生活的最深刻,最宝贵的知识,你只需要通过去理解不同小说人物就能达到,并将之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
理解人物
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实际上是以作者对其所在时代的生活观察为基础,而小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再创作。
去了解福楼拜所在的现实世界能帮住我们理解小说里的世界,因为小说很大一部分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的反映,但我们只有站在包法利夫人在小说世界的位置,去看小说的世界如何呈现在包法利夫人眼前的,她又如何去感知观看并介入这个世界的。才能真正靠近人物,理解人物,从而达到我们现实经验不容易到达的思想和精神层面。比起轻率的用自己的经验认知去进行道德评判,这显然要转俩个弯,花点时间,不过弯转的多了,就成了下意识的能力了。
言归正传,我们就用这个思路,好好读读《包法利夫人》,理解里面的人物。
本来想找一个基于文本不带评判的故事梗概,发现实在太难。既然是人物命名的小说,那我们就采用苏珊怀斯在如何阅读西方经典中提到的人物塑造的基本话题来做故事梗概。
中心人物想要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阻碍?采取了什么手段去克服这些障碍?
在修道院接受过贵族教育的家境殷实的法国农家姑娘爱玛,喜欢看浪漫主义小说,向往小说中浪漫的爱情与婚姻,从修道院回到农村的爱玛郁郁寡欢,接受了丧偶乡村医生夏尔的求婚,走进爱情与婚姻的爱玛发现现实与梦想有着天壤之别,虽郁郁寡欢依旧想办法过好自己生活,直到参加贵族的舞会,所见所闻和所遇之人印证了小说中的梦幻,让一直没消亡的浪漫之心重新复活。不满现状,不甘于现状的包法利夫人接受了情场老手乡绅罗多夫的诱惑,流连在突破世俗的情人关系中,甚至想抛夫弃子开始新的生活,直到被权衡利弊后全身而退的罗多夫抛弃。深受打击一蹶不振的包法利夫人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即使受到不明其因的丈夫精心照顾依旧郁郁寡欢,觉得生活实在不如意。被带去散心的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遇到曾经的旧识,也是曾经暧昧幻想对象,年轻浪漫懂诗书的莱昂,两个各有所需的人迅速发展成为情人,为了维护第二段见不得光的关系以及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包法利夫人向上门推销的商人勒乐赊账借高利贷,债台高筑,即使偷卖房产也无法弥补这利滚利的债务,在向两位情人求助无果和拒绝了律师非分要求后,绝望的包法利选择了服毒自杀,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毫不知情的包法利先生,在痛失所爱的悲伤逐渐知道了真相,最后伤心欲绝死在包法利夫人坟墓前,留下尚在幼年的女儿,成为孤儿的女儿被送进了工厂做童工,继续接受未知的命运。
对应上面基于文本的故事梗概,我们继续深入询问,
包法利夫人表面所追求的爱情婚姻以及生活方式,最深层的需求是什么?
现实中这些阻碍哪些是客观,哪些是主观,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
回到包法利夫人所在的社会与角色,她采取克服障碍的手段是否在情理之中,或者还有他法?
如何解答这三个问题呢?又继续回到去了解作者福楼拜所在的年代,他的所见所知所思,是这本小说创作的基础。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于1857年,正值法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福楼拜一生经历法国七月革命,二月革命,第二帝国,见证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迅速发展壮大,新的制度冲击旧有的封建制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出现很多问题,他看到社会繁荣背后的政治腐败,物欲横流,道德堕落。正是这样的冲击也促进了小说的发展。
在《如何阅读西方经典中》作者提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开始对带着创伤和困境的个体“自我”抱有极大的兴趣,着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教改革,灵魂被认为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实体,在广袤而迷茫的风景中孤独前行。对个体自我的兴趣变得日益浓厚,不仅受到新教,也受到资本主义的推动,资本主义鼓励每个人将自己视为这样的一个个体,能够顺着社会水平拾阶而上,获得财富与休闲。这种具有私人内在生命的个体自我意识,是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所有重大发展的核心所在。”
我们继续回到包法利夫人身上,来给她制定一些标签,不是上流社会,但也不是底层,接受过教育,却是有限的教育,热爱文学只看了或者只能看到浪漫文学,是一位冠以夫姓的夫权父权制度下的女性,想要改变个人命运,但资源有限,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有限,把欲望和渴求,甚至是生命的意义或者说自我实现寄托在他者身上,但身边围绕的每一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包括丈夫夏尔,虽然他也是父权制度下的另一种被审视被压制。
现在再来回头回答上面深入询问的三个问题,又会怎么回答呢?
是否还仅仅觉得这是一个婚外恋的小说,讲了一个被欲望冲昏头脑的女人,一个道德堕落爱慕虚荣的女人,最后悲惨死掉的故事?
人在情景中,个人的问题不能脱离他所在的制度,社会,家庭,除了生理的性别还要关注社会性别。
不管是虚构的小说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人,基于这些角度,更可以同理到他人,也更深度链接到自己。
最后以《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里作者的一句话结尾。
“小说艺术的根本问题不是主人公的人格或者性格,而是故事里的宇宙如何呈现给他们,如果我们要理解某人,对其人格作道德观察,我们必须理解世界是如何在那个人的视野呈现的。为此我们需要信息和想象。小说艺术不是作者表达政治观点时才有政治性,而是我们努力理解某个与我们在政治,阶级和性别上不同之人时才具有政治性。这意味着我们在做出伦理的,文化的或者政治的判断时,要怀有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