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出美好”。这是《断舍离》开篇的献辞,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次悸动。
“美好”跟“好”不太一样。“好”,有可能是别人觉得你好,事实到底如何只有自己知晓。而“美好”,首先得让自己满意了才能算得上是美好,不是吗?我虽阅历浅薄,但也见过一些表面风光却内心空虚的人和事。人人都能活着,却不是人人都能活的让自己满意,就像献辞中说的,美好。
表面上看,物品的整理与人生的美好与否似乎没什么关系。但细想,拥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人生,那么生活的大多数都应是让自己见之颜开。如果周围时刻围绕着未能及时处理的垃圾和多年不用的旧物,常常想着学这个学那个,却一直不付诸实践……这样的生活,会令自己满意吗?这样的生活,是美好的吗?
今年的上半年一直在断续了解整理这门功课,时刻以断舍离提点自己,也确实起了作用。比如看到好看的杯子,虽然很想买,但想到跟正在“服役”的杯子功能无异,虽心里万分不舍,也会赶紧拉着朋友离开;抽屉里,每次外卖送来的一次性筷子,被我整齐的放起来,想着可能会有用的到的时候,现在想来,真是好笑,明明有筷子,怎么可能会用得到这些?等我回到海南,第一件事一定是扔掉它们;给妈妈买了件风衣,老妈横看竖看不顺眼,一脸嫌弃的扔给我。我穿虽也可以,但也不是特别喜欢,袖口稍肥,腰线偏低。要是以前,也许我会凑合着留下。但现在,斟酌再三,还是退货。留在衣橱的,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心动的衣服。不然即使收进衣橱,也不愿意宠幸。
小学时,我会把上个学期用过的书码好放在箱子里。我总会想,这是我的纪念啊,以后翻出来看时,就能回想起我小学的时光。可结果就是,这个箱子被我遗忘在了灰尘里。后来,我卖掉了这箱本作为纪念的书,心里却出奇的轻松。只是这个经历并没有给当时的我什么特别的启发,我只是觉得,卖掉了是对的。
之后的初中一直到大学,每结束一段时间的学习,最开始我都会好好保存学习资料,把它当作回忆。却也总会在一段时间过后,扔掉鸡肋的教科书,卖掉不会再翻看的学习材料。这就像是《断舍离》提到的,对于一些物品,如果觉得与你的缘分未尽,那就大大方方的留着,或许你可以一直持有它,又或许,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缘分尽了,你自然就会放手把它处理掉。
《断舍离》提到,对于大件物品,我们通常不会想到要将它“断舍离”。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家里看起来不舒服是因为它的存在,也因为扔掉它需要大费周章,会显得太浪费不会持家……书中的办法是,让它充分扮演它的角色发挥作用,或者将它换个位置不再碍事,再不济——舍掉。
可我想说,何不在买家具做装修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一下这些物品使用时的舒适度呢?如果人们购买居家用品或家具前,在考虑颜色、风格、尺寸的同时,更加重视用途和舒适程度,更加考虑几年内可能会出现的变化并提前预案,情况会不会好一点?也许我们现在就不用到处搜罗好用的收纳箱和挂衣杆,也不需要斟酌要不要舍掉这个衣橱再换个更方便的了。
我认为,在“断舍离”中,断是断绝鸡肋,不让不需要的物品蜂拥而至。舍是舍弃多余,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持清爽有序。离是脱离执念,放下对物品的执念,回归本心,才更能体会到生活的妙不可言。由此,从简单的物品整理开始,让断舍离真正成为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