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学之际,我任教二年级,刚刚接手这个班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作为学校“新基础教育”第一梯队的成员,又承担起了第一次的班队视导活动的任务。于是,我开始阅读“新基础教育”班队相关书籍,经过阅读和外出听课学习,感受到小队建设和岗位建设对二年级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对初次尝试“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的我来说,一切都非常陌生,想到小队建设的目标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基础的小队建设能否促进班级学习小组的形成呢?让每个小组/小队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因为在接手这个班级后,经过观察,发现课堂上,当我进行小组竞赛的时候,学生呈现一个无组织、无领导、无竞争意识、无小队荣誉感,于是,针对这样的“四无”现象,我们决定开展“小队风采展”活动,通过小队选举队长、副队长,形成队名、口号、队旗等小队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小队的归属感。另外二4班的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比较胆小的,不善于表达自我、也不敢于表达自我的,所以我也希望依托小队风采展活动,能够锻炼学生自信大胆地上台表达的能力和勇气。在我设想中的“小队风采展“与其说是一个活动,不如说是一个”仪式“,是二4班小队初建的仪式,也是家长辅导员正式介入班级建设的仪式,是我们正式”卷入“”新基础教育“班队建设的仪式。
9月28日,在学生和家长们还有老师们的努力下,二4班的小队风采展终于顺利开展,作为学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小队风采展”的活动更多得到来自家长们的帮助,而老师们很多都还不知道“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是在做什么。因而活动呈现显得慌乱,且作为老师的我,对现场生成的很多资源没能及时捕捉。
转眼就过了两个多月,学校迎来了第三次“新基础教育”班队专家视导课。在邵主任的引导下,二3班的陈素云老师决定上一节小队风采展的重建课。结合我的初建设计以及老师们的重建建议,陈素云老师重新推出了新的一期小队风采展。
其实使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比自己进行教学设计来上课更具挑战性,因为在操作别人的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充分明晰、理解设计者的思路,追根究底,了解设计意图,并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作出恰当的调整。回溯我的设计意图与思路,那已经是两个多月前,我初接触这个班级,也是初接触“新基础”,而素云老师的班情与我不同,她从一年级开始带这个班,在班级常规上、学生与她的默契程度上都比我更上一层楼,所以小队初建是否有必要依托风采展的形式,大张旗鼓地表演节目?有待商榷。
谢德华主任在给我们的评课中,非常明确地批评了“小队风采展”为了展示而展示/为了表演而表演的活动形式,建议我们今后的班队活动内容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而不是与学生生活脱节。
谢主任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我重新思考“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的意义。活动是对学生生活的重建,是为了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活的育人价值。“而一个为了展示而展示的活动,就无从谈起学生生活的重建。
我想,在素云老师的课堂上,如果能够更加聚焦小队内的文化建设与共同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活动的价值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比如说智慧队表演话剧《老狼老狼几点了》。学生取的这个小队名称意义何在,小队员对它有什么理解,又有什么期待(希望自己的小队有什么风格与特色),小队的风采展与队名有什么联系,节目能展现出这个小队的风格/特色还有小队核心文化吗?如果有这样的小队文化内核,可能小队风采展就不会流于形式了。
但是这样的小队初建“仪式”只能作为一个开端,一个小队建设的开端来看待,要真正把小队落实到学生生活/班级建设中,还需要依托形式多样的活动和班级常规机制。
最后在评课的环节中,素云老师多次用“排练”这个词,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一讲到“排练”很多老师心中会比较不屑,这是个老旧的词语,经过多次排练的班会好像就是理念的落后和失去了“新基础”的味道了,不再真实的感觉。但其实,素云老师所谓的排练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活动前期准备”,因为小队为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小队风采展,需要从没有小队的到形成小队,再到共同商讨、互相争议、互相说服、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过程,在这个活动准备的过程中,老师也应介入并且实现育人价值的提升。
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与生命自觉。” 一次班队会的呈现是教师生命自觉的体现,是师生的共生共长,也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