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眼睛看到事物的表像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叫做“微”;耳朵听到别人的言论而并不以此作为了解事物的依据,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叫做“希”;触摸到的东西必定是因为感知上有所变化,而那些不引起你感知变化的东西是触摸不到的,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叫做“夷”。这三者性质相仿,没有必要做出明确的划分,所以把它们混同在一起描述。明白“微、希、夷”道理,其实就是透过万物的纷杂而追寻万物的本源“玄”。“玄”即“一”也。在追寻本源者眼中,万物浑然若一,无所分别。在上不会悠然不见,在下不会突然消失。抛弃万物繁杂的表象,追寻到万物的本源,你会发现那里空无一物,这样的状态就叫做“无状之状”。万物表象的本质是空无,而空无又有万千的表象,明白这个道理就叫“忽恍”。追随万物而去,万物皆无,哪里能看到它的踪迹!万物迎面而来,却幻化出万千表象,已经不是原先的面貌!一切都无可追溯又变化无端。所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以适应此时此刻的道理,来驾御此时此刻的万物,并把握万物空无的本质起源,这就是以道事物的要领——“道纪”。
理解:
本章着重在叙述道的样子,本质的东西很难找寻,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双手摸不到,但是又真实的存在,这三种特性混在一起描述事物的本质,本质的东西不是用后天的意识能简单认识和理解的,而必须用先天的意识去感知和理解,透过现象理解本质,而追寻本质本源到最终发现那里也是空无一物,实际上空无的源头可以变化万千幻想,追逐表现你就永远也追随不到所有的万事万物。这种无的本质你不可以提前预知,也不能延迟把握,只能是在当下的那一瞬间把握住。所以把握道本虚无生万有的这个原则,以当下之道,统御今之万有,从而以今治今,以今观今,方可溯本归源而至古始,这就是道的要领。
实际应用:
这里的描述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这种本质事物非常类似存在在我们周围的时间,时间说有就有,说无也无,说不清道不明,时间在形态上对不同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样子,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认识,但是你追寻时间的本质其实都是虚无的,而且时间不可提前预见,也不能事后弥补,这就是所谓的“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的意思。所以只有把握当下,做好当下的这一件事,那么对之前往后就把握住了时间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