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学校集中开家长会。
今天轮到我们了。仓促咂进最后一根面条,放下碗筷,就被儿子催促快出发。别迟到,不然他会很丢脸。
我说我有些小紧张,儿子幸灾乐祸。妻子说你这是老师后遗症,这么多年没有见老师,还是如老鼠见到猫,心里没底。
操场上单车整齐排布,人流零散而有序。天色暗淡,教室里透露出明亮的光。有些恍惚,一层薄雾从眼前飘过,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校园。
很顺利,找到儿子的座位。一颗心形的标签贴在桌角,上面写着对妈妈的一些话。字迹工整但不够整洁,一小段话,有圈有点还有更正补充。好奇心顿生,忍不住瞟一眼前后左右,嗨,半斤八两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同桌的父亲跨过座位,一顿乱找。我敲敲旁边的桌子,“这里,这里。”两个大人坐在一起,并没有想象中的拥挤。
我能想象正常的小学生桌面是什么样子的,刀枪剑戟,纸屑笔墨,也许还会有鲁迅先生的“早”。并不如我想象。儿子说,教室是经过他们精心布置的。前面板书后面板报,地面干净桌屉整洁。
如同上课也好比开会,不同的是,上课需认真听讲,开会却可以混水摸鱼。总是讲的人需要付出更大精力,从准备内容,提炼讲稿,到控制节奏,互动反馈,各环节不能掉链子。听的人,可聚精会神,也可心不在焉,有正襟危坐,也有斜倚桌凳。终于理解互换位置将心比心的重要。
随手翻看一下手机,不出意料,朋友圈也在开家长会。很神奇,开会的诸君也同时出现在别人的图片中。“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不过,我想我是没有这个运气的,因为儿子的座位在最后一排。
现在提倡家校共建,父母稳坐孩子老师的头把交椅,责任重大。父母之为子,为之计深远。我担心,学校给的压力会在家庭里延续。父母之为子,为之高血压,为之搭心桥。工作快节奏和生存压力重,无不推向更为现实的现实,孩子,你还是离我远点吧。
我认为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给每一粒种子适合的土壤”是很好的。家校共建,应当朝向提供更轻松愉快的环境。
欧洲对于小学教育的理念,提倡不需过早和过分地开始竞争。例如丹麦,丹麦小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一种无框架,高灵活度的环境中进行的。于是,他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没有考试,没有分数”。发散思维的小学模式,也是丹麦人的创新能力领先全球的基本盘。
理查德.莱文担任耶鲁校长二十年。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