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王勃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
无为在歧路,[5]儿女共沾巾。[6]
【简评】
诗题又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紧扣诗题之“送”字,点出送别之地和行人将去之处。首句写出帝都长安的阔大气势,次句写出蜀中特定的地理特色,二者间用一“望”字相连,便将相距千里之遥的长安和蜀中联系了起来,虽无一字写送别,但离别之意和依恋之情却自然流露了出来。次联紧承首联,明写离情,自慰中有慰人,更见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五、六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超拔脱俗的高远志趣。这两句化用了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的诗句,却更为精炼概括,洗尽了送别诗中缠绵悲苦的常态,提高了全诗的精神境界。尾联承接第三联,以劝慰朋友收束全篇,在伤别中表现出豪迈之情。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云:“语极豪俊,不是寻常送别语。”这句评语恰切地指出了此诗一洗悲酸之态、意境雄阔的特点。
-
[1] 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
[2] 城阙:指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护卫。三秦:今陕西关中一带,本是古秦国旧地,项羽灭秦,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称为“三秦”。
[3] 风烟:风尘烟雾。五津:指岷江自四川灌县到犍为这一段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4] 比邻:近邻。
[5] 无为:不用,不要。歧路:岔路,此指送别分手之地。
[6] 沾巾:让泪水沾湿佩巾。
送崔融[1]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2]书记远从征。[3]
祖帐连河阙,[4]军麾动洛城。[5]
旌旗朝朔气,[6]笳吹夜边声。[7]
坐觉烟尘扫,[8]秋风古北平。[9]
【简评】
此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等在营州(今属辽宁省)反叛,朝廷派梁王武三思率兵讨伐,崔融任节度使幕府掌书记随军出征,临行前朝廷设宴饯行,诗人赋诗赠之。诗的首联叙事,交代送别的原因。颔联描写送别的场面,气魄宏大,阵势壮观。颈联和尾联设想大军到达边境后的情境,并推想此去必然扫平叛军,清除烟氛,表达了对崔融的鼓励与祝愿。此诗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特别是颈联用“朔气”和“边声”来反衬唐军的威严和警觉,显得十分传神。
-
[1]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附近)人。时任节度使幕府掌书记。
[2] 行:行将,将要。出将:派大将出征。
[3] 书记:指崔融。
[4] 祖帐:为送别饯行而搭建的帐篷。河阙:黄河边上的城阙。
[5] 军麾:军中指挥用的旗帜。洛城:即洛阳城。
[6] 朔气:北方的寒气。
[7] 笳吹:指胡笳。一种管乐器,类似笛子。军中用来发布号令。吹,读去声。边声:边塞的胡笳声。
[8] 坐觉:正觉得。
[9] 古北平:古代的北平郡。秦汉时叫右北平郡,西晋改为北平郡,唐初又改为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东。
扈从登封途中作[1]
宋之问
帐殿郁崔嵬,[2]仙游实壮哉![3]
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4]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5]
扈游良可赋,[6]终乏掞天才。[7]
【简评】
这是诗人扈从皇帝祭祀嵩山后回登封途中,在休息时所写的一首颂圣之作。首句直写皇帝驻跸的帐殿之高大,自然而然地就带出了下句的“壮”字。颔联和颈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极写随行的队伍之众和气势之庞大。颔联分别用拂晓前的黑云和夜晚的星星来形容帐殿的帷幕和队伍夜间燃烧的火把,都显得极为形象。尾联以自谦之笔点题,突出了颂圣之意。此诗场面宏大,阵势壮观。特别是中间两联末尾的四个动词“卷”、“回”、“出”、“来”,都很富有动感,能充分地显示出皇家气派的不凡。
-
[1] 扈从:侍从皇帝出巡。登封:县名。在河南省中部地区。
[2] 帐殿:皇帝出巡时用帐幕搭建的临时宫殿。郁:盛大。崔嵬:高大的样子。
[3] 仙游:神仙之游。这里指皇帝的出游。
[4] 夜火:夜间照明用的灯火。回:转动。
[5] 万乘:皇帝的车驾。古代认为天子之国万乘,诸侯之国千乘。故用万乘指代天子。
[6] 良可赋:确实值得赋诗。
[7] 掞(yàn焰)天才:语出《汉书·扬雄传》:“摛藻掞天庭。”意思是文才可以照耀天庭。掞,光亮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