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比较,企业讲对标,个人有KPI,就连孩子都要跟隔壁家比。
比较思维,在我们国家是根深蒂固的。
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我们这代8090后,经常被拿来跟别人比较。其实也挺没办法的,因为应试教育,所有人都要被比较,而且是全方位的比较。
工作上会跟同事比较,不同的KPI,年终奖能差出好几个W,
事业上会跟同行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打爆你的狗头的。
跟别人比,在某些阶段是有必要的,但”度“要把握好。
进入一个新行业的”萌新“,难免会找人比较,这是进步最快的方法。跟别人比,能知道自己的卡点在哪里。很多坑,别人已经踩过了,站在巨人的肩膀兴风作浪。
但过度的对比别人,会迷失自己。
每个人或者公司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刻意的跟别人比,会让你忘记价值,而去追求利益。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整个环境,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讲个小故事,
我上家公司管理很人性化,不打卡,晚上加班还有免费的零食可以领,不限量,但提倡节约。本来是好事,有加班的小伙伴,可以给自己加个鸡腿。
但是,有那么一天,出现了几个胃口比较大的同事,他们先是用袋子装零食回家,后来改用书包,再后来干脆拿好几个书包。零食拿到家里,在闲鱼上卖掉赚钱。
起初,是有人反对的,但是没有效果。后来这种现象就被复制了,每个人都用书包装,反正没人管。
结果,很显而易见,没过多久,公司再也不提供这样的小福利了。
过度的跟别人比,有时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忘了自己的价值观。
做企业,一样的道理。
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更残酷。
去年,跨境电商真的变天了!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戴竫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过去的几个月,关闭了约600个中国品牌的销售权限,涉及卖家账号约3000个。
有好几个亚马逊的大卖直接被封破产了。
什么原因,造成这么丧心病狂的封号呢?贸易战又打响了吗?
这次怪不得漂亮国,是中国卖家将坏习惯带到了国外,人家实在忍无可忍了。
S单,是我们国家的特色。所以有大批量的中国亚马逊卖家模仿学习,通过S单的方式,快速获取店铺的好评,带来大量的利益。
以上的两个故事(案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的对比,要有底线。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操守,在利益与操守之前,要有一把尺,不然很容易迷失。
想起了小马宋老师常说的,
不做亏心事,坚守价值观。
我们可以学习别人,跟别人对标,
哪里做的好,
怎么样做能更好,
但坚守价值观要远比利益更重要,基本的价值观丧失掉,影响的可能不光是自己的利益,还有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