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白色的篱笆,脚下开着几朵花,好像美丽的图画,那是我的家。——魏晨《写给我的家》
我家没有白色篱笆,墙角下也未曾盛开过花,只是一座简单的砖瓦房,门前半亩方塘,四周绿树环绕,一条青石路通向未知远方,这是专属我的美丽的图画。
推开黑色大门,妈妈坐在长石阶上择菜,时不时向蹲坐于院子中央玩泥巴的小弟呵斥一声,“别把泥巴抹到身上”“不许往水池里扔”“再调皮就该打屁股了”等等。妈和小弟的画面大约可以算jpg格式,但在这种格式下的图像里没有爸爸,因为爸永远在行走中,挑水劈柴清扫庭院摆弄农具,不做农活时也没有闲着。从十二岁读寄宿学校至今,我也记不清究竟有多少次梦到这一场景。
很多形容家的句子大都用了诸如城堡、乐园、避风港之类的词汇,但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描述家,我想家应该是一张曲调和谐的音乐专辑,每一个人都是一首歌,每一件家庭琐事都是一个音符,而生活就是谱曲的奇妙音乐家,平淡无奇处添点小争吵,给歌曲一个高潮,荡气回肠时来个亲吻拥抱,加点抒情旋律。
所以,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了理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而是生活用柴米油盐演奏了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叙事曲,且这故事一说就是一生。
1.妈妈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 是完美无瑕
一直都觉得我跟妈不亲,我从来不会对着她撒娇,她也从来不会对我亲吻拥抱。5岁以前她的亲吻拥抱都是给我的,5岁以后有了小弟,妈妈的那个臂弯抱着的就不是我了,而记忆又十分任性的抹掉了5岁以前,所以我常常觉得妈爱小弟比我多。
有一次放假回家,因为只待三天就没有收拾房间,跟妈挤在一起睡。她把我紧紧搂在怀里,没来由的说了一句“以后记得不要走边边,电视里说爱走边边的女孩没有安全感,妈一直都支持你”。我爱走边边,只是一个小小的习惯,妈却注意到了。鼻头酸酸的,不哭,不哭,我往妈妈那边挤了下,抱紧了她。
妈的头发白了,她对着镜子巴拉巴拉头发,说:怎么又白了这么多,你给妈染染头发吧!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超人妈妈,曾经也是一个对镜贴花黄的妙龄少女。
2.父亲——我心里有满满的爱,可是说不出
16年春晚的一首《父子》,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式父爱,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那么含蓄而不善表达,爱得却那样深沉而感人。
小的时候,他用胡子扎我,告诉我,我是他眼里最美的白雪公主;小的时候,他向每个朋友炫耀我每一丁点儿成绩;小的时候,他在打雷时将我从小床抱到他和妈妈的大床上……回忆起来,那些亲昵的父女互动好像都停在小时候,是从什么时候,他突然变得深沉起来,十岁?十一岁?亦或是十二岁?
丰子恺在女儿阿宝即将长成一个少女时悄悄叹息:“我突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厚、很坚的、无影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大起来,在我的提携中长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
所幸,我和父亲之间的那堵墙不够坚固,终于在上大学以后一点一点颓废坍塌。现在,爸会在电话里叫我“我大闺女啊”,会在打给妈妈的时候吃醋说“就想着你妈不要老爸了吗”,会在每一个节日打给我说“想你了”。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这一世我想把情话都说给你听。
3.兄弟——还记得小小年纪,松开我的手迷失的你
这句歌词或许不适合弟弟,他早已不是那个要我牵手的小猴子,曾经最爱惹事的熊孩子现在是站在我身边说“没事,有我”的少年。
我俩的小时候充满了争吵,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动手,吵的最凶的时候我指着他的鼻子道:“你干嘛要出现,都是你害爸妈不疼我了。”但他好像是健忘的,第二天仍旧死皮赖脸的要牵我手,有好吃的还是会给我留一份。
我一直很羡慕周围独生子女的朋友,觉得能独享所有亲人的爱是很幸福的事,所以常常抱怨妈为什么要生一个这么讨厌的弟弟。后来读文章,有这样一段话:老家有种风俗,姐姐出嫁弟弟要跟在后面给姐姐扛椅子,证明 娘家有男人,将来女儿不会在外 受欺负。我不知道小弟将来会不会为我扛椅子,但我知道有一天当父母老去、朋友陌路,他会是这世上唯一和我最亲、陪我到最后的人。
他叫了我16年姐姐,我却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弟弟,一直都是直呼其名。有一次他委屈的跟妈抱怨道:别人家的姐姐都会甜甜的喊“弟弟”,可是我姐从来没有叫过我。
弟弟,我当真是欠了你好多声“弟弟”,弟弟,弟弟……
最后的最后,用一首歌来结束: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福就该同享
有难必然同当
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
爸,妈,还有我的大兄弟,你在我左右就是我的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