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正文74~85页。内容:《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孟子有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我们做教师的,就是其所说的“先知先觉”,我们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觉“后知后觉”之人。然而我们的苦与乐又有多少人看在眼中,了然心中呢?
一、“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从小就听说,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我们“干着卖白粉的活,得着卖面粉的钱。”老师繁重的工作,微薄的工资,如履薄冰的社会地位,让人心寒。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到学校找事,似乎任何媒体都可以拿教育说事。“国家、社会、父母、都带着他的子孙,打我们教育者的门,骂我们为何太不认真,以致教出这种子弟!”不只是现在,原来在民国时期,教育地位已经低下不已。但多少年来,依然有无数教师坚持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仅仅是因为这个“铁饭碗”吗?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如同己出;走在学校,里面一点点变化都感到无比欣喜;走出校门,听见每一声对学校的质疑都会计较一番。这和自己教书育人的“本分”又有什么关系?
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放弃教育。我们不是不会别的,不是没有更高收入的机会,也不是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铁饭碗”。我们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需要我们无限呵护的生命!我们所坚持的,是我们肩上的社会责任。
陶老说:“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那是别人的孩子。我们无论在一起生活学习多长时间,结果依然注定是分离。但其中的快乐却是别人无非理解的,重要他人的身份需要担当多大的责任啊!这是这样,我们“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情。
近期教育上这样那样的事情频繁发生,社会上针对教师的舆论风评越来越差。我们认为是社会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然而他们忘了,让孩子怀疑老师的品质,教孩子轻视甚至敌视老师的后果是什么?人们做过,却从来不曾想过!
二、“做好学生,好教育者,更应当对于坏教育者、坏学生,加以严厉的驱逐,使这学校成为好的学校。”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许随意驱逐学生,才使得全社会对学校有恃无恐。其实要知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道理。虽然这个比方很不恰当,但事实真的如此。对于极个别的孩子,我们并不是放弃他们,而是寻求更利于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我们都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也知道,孩子屡屡犯错搅得班级、学校不得安宁那肯定是这种教育形式不适合他。与其这样,不让找一个更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去助力他发展的自由。
爱因斯坦、莫言、郑渊洁他们不都是离开了学校发展得更好了吗?试想:如果这些人在上学期间,受到了相关法律保护,没有被劝退,那他们的成就会现在高还是低呢?学校教育不是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它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但绝不是唯一可行的。我们国家现在的条件还不允许,我们没有办法因材择校,那些天才们困在学校,困在面向大多数的老师的手里,不见得是好事。
三、“人不能没有休息,但休息是人最险之时。人无论怎么忙都没有损害,倘若休息,则魔鬼立至。”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负伤休息,突然闲下来,玩游戏看小说,睡到自然醒,看似很轻松自在的生活,却非常不规律。于是我在浑浑噩噩中浪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期间荒废了语文群的活动,荒废了对学生学业上的督促,荒废了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
假期,是一个很好的清零时间段。但清零的压力,是疲劳感,而不是学习力,更不是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