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刷朋友圈,看到一篇分享较多的文章,讲的是一个90多岁的奶奶的田园隐居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插画家——塔莎·杜朵。
出生于1915年的塔莎奶奶,在9岁时,飞机设计师的爸爸与肖像画家的妈妈离婚了,15岁的时候,她放弃开始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天赋使然让她能在享受田园隐居生活时,靠着画画可以赚取额外的收入维持养育四个孩子的生活。
57岁后,当孩子们独立后,塔莎奶奶用作画的版税在佛蒙特州一座山丘上,建造了一栋18世纪风格的乡间别墅,从此她在这块30万坪的土地上,开始了真正的田园生活。
在那里,塔莎奶奶住木屋、种植花草、制作手工、绘画、与小动物们作伴,享受一耕一锄劳作的甜蜜,喂鸡养羊、种瓜果蔬菜、烧饭做菜,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缝制漂亮的裙装、好看的花头巾,亲手制作家里的蜡烛、香皂、灯油,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机械,一切都回归最质朴最简单的农业文明。
这样一种悠闲的状态、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向往的吧,看到杨丽萍在云南的家羡慕吧,看到大衣哥劳作悠闲的样儿憧憬吧。
不用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四处奔波,忙忙碌碌地过完一生,幸运的人可以在工作之余闲暇享受生活的乐趣,不幸的人只能选择埋头苦干辛苦维持生计。
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计划着等我们有钱了、有时间了、小孩再长大一点、再过几年要去哪里哪里,要做哪些想做的事情,要去完成一直没有实现的心愿,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而往往说出这些等什么时候有空了、有钱了的人,往往会被现实生活的压力打压、搁浅至无数个以后的未来日子。
就目前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超8成有归隐念头,社会浮躁、工作压力大及人际关系复杂三座大山承压下,多年的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已然忘了人活一生不是为了赚取多少的利润,只是为了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但现实的残酷就是,选择归隐的年轻人,三年将耗尽积蓄,没有足够可以支撑归隐田园生活的收入来源,没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抛开世人眼光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接触过几个做了几年金融的朋友,算是暂且“归隐”得比较顺利的代表。
一个是离开金融后从事自己喜欢的摄影行业,专门给小朋友拍片。这个朋友是大隐隐于市,在大城市的郊区买了个带庭院的房子,没事的时候自己在小院里种植瓜果蔬菜、花花草草,看书、画画、会友、喝茶;有拍摄的日子就出去拍摄,扛着相机出门几天,感受一下不同城市的生活节奏,倒也挺好。
另一个朋友是厌倦了整天盯盘黑白跌倒的生活,在郊区与人合伙开了个农家乐,以当地的果园、鱼塘、山水风景优势招揽生意,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有客人的时候服务客人,没客人的时候自己在山水间瞎晃悠,也是过得风生水起。
有朋友说,我再干几年也不这么拼了,准备找个地儿,自己建个乡下独门独栋的小楼,庭院、菜园子搞起,种菜种花种果树,养猫养狗过生活。
而现在想回家过田园生活的人不仅得有生活开支的来源,最重要的是还得顶得住他人的眼光。
一种歪曲的价值观是,农耕劳作被认为是只有“乡下人”才能干的事,有能力的人是不能与“泥巴”为伍的,是天生就该出入于各种灯红酒绿、高端商务会议、大型写字楼等等场所的人士。
想当年,北大才子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短短一年内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后舆论又是一片哗然。仿似这个环境的生长就该是读书人不该干“不体面”的活儿,仿似简单的劳作体现不了读书多的价值,脏活累活体力活都应该是不读书没文化的人干的。
要相信,世上总有一个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只是有的人踏出去了,有的人还停留在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