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养生,不但关注一天四时的变化,主张每天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另一方面,还关注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中医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养生的侧重点也不相同,黄帝内经记载,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腧,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意思是什么呢?春季治病取用络穴,夏季治病用各经的腧穴,秋季治病用六腑的合穴。冬季是闭塞的季节,既已闭塞就要多用药品,少用针石。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那么什么是络穴了?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经络起始处的穴位,就被称之为络穴。
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如列缺,既能调理肺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它又能调理手阳明大肠经。而且春天调理效果最佳。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中医上有十五络穴歌,现摘抄如下: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手太阴:列缺
此穴是手太阴肺经络穴,通行表里阴阳之气,邪气在表时可借宣散肺气之功祛风解表,邪气入里时又可借表经之道,引邪外出;故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之效,是调理伤风外感病的要穴。
手少阴:通里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通,指通道;里,里面,内部的意思。通里穴为手少阴之络穴,与小肠相络。心主神,通里穴能够起到宁心安神、通经化瘀、清热活络的功效。
手厥阴:内关
内关穴位于手厥阴经的循行线上,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从大陵往上循推到第一个凹陷处,内关就在凹陷中的缝隙。内关穴对胸部、心以及胃的止痛效果非常的明显,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
手太阳:支正
支正穴有清热解表、安神定志、通经活络的功效,位于前手臂背面的尺侧,当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的位置,即是支正穴。左右两侧各一穴。
手阳明:偏历
在腕上三寸处,别走而入手太阴经,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可联络大肠、肺两经的脉气,具有清热开窍、消肿止痛、疏通肠胃和宣肺利水的功效。
手少阳:外关
八脉交会穴之一,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足太阳:飞扬
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能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联络表里。
足少阳:光明
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 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光明穴具有舒肝明目、活络消肿的功效,
足阳明:丰隆
《会元针灸学》云: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医学家所公认为治痰之要穴。
足太阴:公孙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健脾益胃,通调经脉的作用。
足少阴:大钟
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所以大钟穴还同时具有调节肾经和膀胱经的作用。经常按摩大钟穴,大小二便会得到有效的调理。
足厥阴:蠡沟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这个词,其实人体上真的有这么一个穴位,可以使肝胆相照。蠡沟穴可以联络肝与胆。经常刺激疏通这个穴位,可以起到保健肝胆的作用。
任脉:尾翳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的调理。
督脉:长强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
脾之大络:大包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大包为脾之大络,寓广大包容、通达周布之意也。有统诸络,束筋骨,利胸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