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必经路径。我们从校情出发,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研力量,提高教研水平,拒绝教研的功利性。下面就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完善了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1、健全领导机制,制定人文化的规章制度。由校长督导,教研室主任部署安排,教研组长先行先试,教师积极参与的校本研修活动,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2、集体研修定时、定点形成惯例。如每大周的周六晚上和周一晚上是集体备课时间;周四上午和周六下午分别是语文和数学听评课时间;周日晚上是全体教师共读和微演讲时间;周二晚上是语文组和数学组共读时间。
二、具体做法
1、共读组的建立
真正的学校是以阅读为基本特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为了掌握这门艺术,应该多读书多思考。教师应该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读书才能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首先从读书开始。
(1)建立“海拔五千”微信读书群,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性书籍,并且每日在微信群反馈读书感悟或分享教学案例或谈论教育观点。
(2)建立教师共读组织。我们共读了《正面管教》、《孩子挑战》、《儿童的早期阅读》等书籍。本学期正在共读的是《0—8岁儿童纪律教育》。这本书为师生关系的处理提供参考和范本。它从儿童的生理、情感、智力与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分析了各种纪律问题的典型原因,从而寻找合适的解决策略。共读活动在每个周日晚上进行研讨,人人参与。并且在共读前有两位教师做微演讲,剖析案例,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样既锻炼了老师们的演讲能力又能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了知行合一。理论是实践的舵,实践是理论的帆,二者不可分割。
(3)分学科建立专业读书群体。教师专业的成长是带动有效课堂的基础。譬如本学期开展的语文组共读和数学组共读活动。语文组共读的书籍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并且在课堂中师生一起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呈现理想课堂的宏伟蓝图。数学组共读的书籍是《玩游戏学数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从动手到动脑的学习旅程,不是死板的灌输,而是学生自己真实的发现,让其在每个未知领域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安全感、成就感。
2、开设儿童课程,擦亮学生的童年生活,让其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1)晨诵课程。每天晨起,音乐荡漾在每个教室,晨诵课程开启美好的一天。在晨诵的20分钟,我们让儿童吟诵歌谣、儿童诗、古诗、现代诗歌、农历天空下二十四节气诗词(根据年级选择不同的内容)。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机械性的读经和晨读,而是养成与黎明共舞的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优美及节奏感,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2)器乐日课课程给学生多元化的生活选项。我们的器乐课程绝不是简单的学一门、两门乐器,更不是考级加分。而是把艺术看做教育的本质。在我们学校,艺术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生活气息。每天晨诵结束后,就进入20分钟的器乐日课。每天由班主任老师领着学生练习,音乐老师则巡回指导。同时我们还开设了舞蹈、篮球等课程。
(3)低年级绘本故事课程。儿童时期最好的营养品是故事,没有一个儿童是不喜欢听故事的。课堂上由老师制作课件,设置和孩子已有认知经验冲突的问题。让孩子在故事中经历感动、安全......,最终自居成故事中的角色,在自我镜像中学会选择和自我认知。当老师引导学生把故事和孩子生命打通以后,孩子就可以自己创编故事,不会写还可以画出来,也就是孩子最喜欢的“写绘课”。
(4)中高年级整本书共读课程。我们营造“共读、共写、共生活”的班级氛围。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
(5)暮省指的是学生应学会反思的生活。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的一天,并且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教师进行回复或批注等手段,相互编制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肩膀上说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6)班级叙事——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
一间教室,应该有一份自己的日历,它肇始于某年某月某日,结束于某月某日。哪些日子被我们隆重的标注,才是我们教室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它被规划在这间教室日历中,像一个必须兑现的美好承诺,一段孩子们值得期望的美好旅程。每个班级在期末,召开班级叙事,替代以往说教和表演形式的“家长会”。班级叙事相当于在期末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细数每个日子,用照片、录像、重新编辑组合的诗歌,回顾刚刚走过的一个学期。教室叙事之后,是为每个孩子的生命颁奖,无论学科分数如何,无论性格如何,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奖项,得到对自己作为独一无二的特别的生命期许。
3、课堂是教研的主阵地
(1)备课。任何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课前认真细致的备课,而备课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影响讲课效果。我校采用个人初备,集体研备的形式。每大周的周六和周一,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目的是做到备课细致全面、充分整合集体智慧,最终达到上课前的有效准备。
(2)我们每周有固定的听评课时间。每周的周四下午二、三节和周六上午的三、四节分别是进行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听评课。其次,定讲课内容和讲课人,每周安排两位老师轮流进行。听课教师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仔细捕捉讲课人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的每个教学环节和方法。同时,还要重点观察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讲课完毕后进入评课环节,首先由讲课人对本节课进行系统的说课。听课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析,就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形成统一的意见,再将课件及教案重新整理和修改,老师写出课后反思。然后择班上课,以期达到研课的目的。
数年来的教学探索,我们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追求。我们的校本教研经历了山重水复的困境,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广阔天地。由轻研重教到以研导教,由教与学的脱节到尊重生命个体的转化,我们不断增加教研的广度和厚度。当然仅仅部分教师的努力还不行,必须上下联动,整体协调,使之规范化和具有指导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专业发展解决教师成长的专业能力问题,使我校的教研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