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学期,当我把《生活中的生物科学》这本书讲解完毕,当我看到学生眼中依依不舍把这本书收藏起来的眼神,我终于明白,我们没有白做,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直以为“生物”这两个字就和其他的学科一样,当我读出这两字的时候,就那样气息平平,引不起任何涟漪。就像读“物理”“英语”是一样的。
直到遇见一本书,一本叫《活物》的书,这是日本著名分子生物学家福冈伸一的作品。一个“活”字叫人拍手称快,读起来使他立于众学科之中,犹如鹤立鸡群。这本是他特色。无需掩盖,亮出来这一字,成为我心心念念的事情。
直到遇见朱正威先生的文字,因2018年朱正威先生离开了我们,为了纪念他,我特特地搜他的论文来读。其中一篇《不要把生物教成死物》。当我看见这一篇目的时候,与福冈伸一的《活物》的“活”字相比,那个“死”字如此扎眼。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呼之欲出。我想编一本“活”起来的教材。
直到遇见我们编写组全体成员,大家“不谋而合”。
接下来谈谈本人在使用本样本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事情以及一些课后反思。
在讲述第一章的时候,传染病与慢性病学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急救措施属于操作层面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兴趣高涨。
当讲抗生素的时候,学生对这一概念比较陌生,为了使学生能够熟悉本节内容,我给学生展示很多常用抗生素的药剂药盒,并联系原核生物与病毒的知识,学生才对课堂充满了期待与热情。
基因工程药物属于理论难度大的知识块,与基因的表达、DNA的结构、基因的结构、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等内容都息息相关。因此在讲这节课前,进行知识回顾是非常必要的,不然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这节课上起来难度大,我采取的方法是多用图片与视频资源,加上教师的讲解。既然是讲工程,就要有工程的思维,因此我也给学生拓展基因工程在能源方面、农业生产方面、治理污染方面的工程思想。
在讲述第二章体育健身知识时,学生热情高涨,他们想“动”起来,我发现本节课结束后,好多同学下课后走出教室活动活动筋骨。以前下课后他们并不喜欢动啊,总是我到教室里去逼着他们活动活动。我非常感动他们如此的“学以致用”,我体会到了当生物老师的幸福与自豪。
说到饮食那节课,令人记忆犹新。学校门口有家奶茶点,每到饭点简直可以说是人头攒动。当讲到饮食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说“奶茶奶茶也没有奶也没有茶”,他们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有几个人问不喝奶茶喝什么,不待我回答,就有几个学生大声地回应“喝白开水”。
在讲述第三章优生优育知识的时候,学生有点难为情,觉得人生还不到谈优生优育的时候。犹其是提到“婚前检查”,甚至有几个人说婚前检查是质疑爱情。我对他说这是对爱情的负责。由于已经学习遗传病的知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很快就接受了。
在讲述第4章的时候学生很开心地说前面讲的都是病啊运动啊终于轮到吃食了。犹其是提到发面馒头,大家都熟悉这个食物,说哪家店的馒头最好吃,最后总结出好吃的不一定是健康的食物。当时教室里有些课桌上放着酸奶与面包等零售,我们就展示出来一起分析他的制作过程。
在讲第五章的时候,因为是有关农业的,也不能带学生下田去,尽量使用了视频与图片资源。当学生看到现代农业的“空中菜园”“稻-鱼-蛙”结构,纷纷感叹生物科技之美好。当学生学到“惟此一干,则根脉深远”的晒田措施,再发现竟然来自于17世纪的《沈氏农书》,不禁感叹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是何等的智慧。对于轮作中的玉米与大豆轮作,讲到“老豆虫”时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农业的距离。
在讲第六章之前,有时借着学校放假两天他们可以回家的时机,我安排他们观察或采访常住村里的老人,了解一下自己村庄的河流,是不是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进行大力治河的措施下,已经变得水清鱼欢呢。
对于沈丘县中华槐园的槐树每个学生都去看过,见过物种多样性之美。学习起来可有劲了。
每一个与生活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越紧密,学生学起来越热情越主动。
如果课堂气氛沉闷,那一定是脱离了生活所致。因此,挖掘出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知识,把他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物科学就在身边甚至就在自己身上,这样他学起来才会有无限动力。
总之,通过编写、讲述《生活中的生物科学》教材,我深刻体会到生物教学应该就在生活中找灵感,生活处处皆学问,脱离了生活的生物科学没有活力的。有了生活气息的生物科学课堂才能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