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乘坐单程地铁的时间是60分钟,只要上地铁,我一定是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角落里缩着看自己的书。
某天一个看上去有点面熟的女孩碰了碰我的肩膀,她说你好像每次看的书都不一样,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我习惯利用上班乘坐地铁的60分钟去翻一本书,而回家的另一个60分钟里我就会针对这本书做个笔记。其余的时间,努力的工作。
而让我乐此不疲越来越热衷读书这件事的原因,就是很多次,或者是上周读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昨天读过的一页书,或许是今早读过的一句话,恰好就助力我更圆满地完成了当天的某一项工作,或者是让别人看到了我更好的一面。
当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慢慢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满足更多的期待,包括公司对你的期待、团队对你的期待,以及你对自己的期待。
所以读书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爱好,而是成为了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不论我是两天阅读一本书,还是三四天完成一本书,每一本书结束之后,我都会发现更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但是随着阅读的积累,以前很困惑的一些事情就不会觉得很困难,因为我已经通过阅读积累了对应的学习能力,比如记笔记就是受益无穷的一个技能。
而作者确井孝介就是通过“熟记”为主的学习方法,仅用16个月就解决了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所有学习资料和教辅,而这之前的他能够通过司法书士的考试,也是把繁杂的考试书籍通过笔记的方式归纳整理。
所以我今天所提到的对应的学习能力,就是他所倡导的“聚焦要点、整合信息、利用图像和图表记忆”这种简明扼要的方法。
遵循这三个步骤,即使记忆能力不强的人都能快读记下实用的信息,也正是这样的方法帮助我在回家的60分钟里可以愉快地为自己手里的书做一个记忆笔记。
用“也就是说”做整合,简单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很多小伙伴开始阅读的时候,生怕漏掉一个字或者一个细节,甚至会很认真的整理一份文摘保存起来,尤其当作者说出的观点正好是自己内心所想的时候,巴不得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以确保自己能够复述。
不。其实一个月后,你不但会忘记了书里的原话,也会忘记自己认真记下笔录,你最多能够想起来的是哪一本书描述了你的哪一段内心戏。所以比起认真的一字不落的去逐行阅读,还不如把作者的意思转换为自己的理解。
“也就是说“,作者的观点不需要去详细记录,而是整合为“我不用那样做,其实这样就可以了”,毕竟你的阅读是要汲取对你有实际作用的信息,而不是背诵全书。
你要果断丢弃对当时的你来说,无须记忆的内容,记住对你有用的要点就可以了。
很简单,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看一本书就是为了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点,而这些有用的点能帮助自己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是阅读者自己要给出的答案,也就是阅读的目的。所以小伙伴们可以试试逆推的方式去阅读手里的书籍,也就是先提问后翻书。
当你的提问有针对性的时候,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串联在一起的,然后就可以从书里已经有的信息出发,把对你有用的或者在意的环节记到笔记里,这个过程也是你的思维不断发散的过程,真的很神奇。
就像《跟着考霸记笔记》这本书里介绍的一样:无意的疑问就是引发联想的契机。
不要小看记笔记的这个过程,思维不断发散的过程,不仅仅是助你快速理解作者传达的增值信息,也是你的生活格局和工作视野扩大一倍甚至更多的机会。
“回答、为什么、也就是说“
综合前面的两点,我们可以把需要记忆的要素整理在“三角形框架”里,这些记忆要素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结构性强的东西,而且结构越清晰,大脑就越容易记住。
也就是说,比起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大脑更喜欢简洁的笔记,因为大脑喜欢看图,所以它一下就能看到重点。
而“三角形框架”的方法就是:
把需要记忆的信息(回答)、回答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唤醒记忆的线索(也就是说)填入三角形框架,就是打造短期即可牢记的基础技能。
这就是积极意义上的偷懒,不但帮你快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通过目标去逆向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再用自己的理解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自己思考能够让自己接受的原因,记忆”自定原因“。
“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
而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的阅读和大量的输出中间,一个合理而简单的笔记方法就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不论你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晋升需要,还是为了给自己安排一个潜在的技能点,《跟着考霸记笔记》这本书将会助你在某些领域有效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因为学习会变得有趣,新的知识也将被全盘吸收,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许就是你在目标领域跻身一流的绝佳方法。
我向你保证:有了“记忆笔记”,你也一定能达成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