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欢喜喜过小年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小年,又称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送神日。
小年是大家开始辞旧迎新的日子,是农历春节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扫尘土和祭灶君。
另外,在民间还盛行贴春联、吃饺子、吃糖瓜、饴糖、麻糖、剪窗花、剃头过年、赶乱婚、备年货、吃火烧、吃糖糕、吃荞面、吃炒玉米、吃油饼、喝豆腐汤等风俗。
灶君,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是“灶王”、“灶王爷”。
说白了,灶君就是主管厨房的神仙。西方也有灶神,主管家灶及火焰,是宙斯的大姐赫斯提亚女神。
事实上,我国从夏朝就开始祭祀灶君,商朝时开始在民间供奉。秦汉以前,灶神和门神、户神、井神、中溜神(土地神和宅神)一起,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中国灶君的传说纷杂,有机会再来讲说。
灶神左右,随侍两位神仙,各自捧着一个“善罐”和“恶罐”,负责记录一家人的善言恶行。
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
灶君告次状,重则少活三百天,轻则少活一百天,让人害怕。《论语》里记载:“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
2.腊月二十三曾经不是小年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大成《祭灶祀》
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日过的习俗,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的。在此之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除了水上人家,大家更习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宋朝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诗,非常明确地记载了腊月二十四祭祀灶君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按例在坤宁宫祭祀众神。从俭省角度考虑,雍正顺便把该在第二天祭祀的灶神一并祭祀了。
设供案,安神牌,放香烛供品,设燎炉、拜褥。按例用粘糖封住灶君嘴,再由皇帝亲自拈香,行九拜礼,迎接新年福禧。礼毕,皇后依次向各神位行礼。
因为上行下效的缘故,从皇帝到王族、贝勒、各级官员,都开始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北方的老百姓,一开始照旧在二十四日祭祀灶神,后来也被同化了。
南方的老百姓,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沿湖居住的老百姓,如鄱阳湖、洞庭湖边居住的人们,则承袭了水上船家的风俗习惯,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这就是“官三民四船五”的具体内涵,也称“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邓家”就是指水上船家。民间为讨好口彩,后来都选择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3.祭灶的仪式和小年的禁忌
家家户户平时就贴有灶君的年画,两边一般都贴有对联,比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者“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祀灶君的事,全由男子承担。
在灶君的神像前,供放美酒、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关东糖之类又甜又粘的东西。另外,还备用清水、黄豆和干草,供灶君的马匹食用。
主祭人先把糖果烤热后抹在灶君嘴上,好让他“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
在大家看来,至少也能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不太方便说坏话。有人甚至直接用酒糟去涂灶君,直接灌醉他了事,省得他上天去打小报告。
主祭人接着洒下第一杯酒,诚心焚香,磕头祷告,求灶君保佑。洒完三次酒后,就将灶君的年画像撕下来,连同篾扎纸糊的纸马以及纸制的金银财帛,一起烧掉。
然后再次焚香磕头,抓几把灶灰,撒在灶前的地上,祈求家宅平安、降福免灾和来年发财。送完灶君后,全家老小一起祭拜祖先。
除夕夜,或者正月初四,灶王和诸神返回人间过年,各家的主祭人,在灶台上贴上新的年画,“接灶”、“接神”。
小年虽小,禁忌不少。不能在灶上点香,不能敲击灶台,不能将刀斧之类的利器摆放在灶上,不能在灶前说些责怪的话,更不许发牢骚。
甚至不让在灶前哭泣,也不许在灶前大呼小叫,甚至不让在灶前唱歌,更不许将脏东西放到灶里燃烧。
湖北的部分地区,忌宰杀家禽鱼类,祝祷平安。河南的有些地方,不允许捣蒜,认为会把家捣穷。台湾地区忌讳舂米,怕把风神给捣下来,给来年带来风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