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最近拜读了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渐渐对童话故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与解读。提起格林童话,很多人的印象就是里面的故事太恐怖,不适合孩子看,容易把孩子带坏…等等。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它只是将人的无意识层面以童话的故事展现出来,更多的是哲学的和心理学的思考。这个世界上确实有恶魔存在,确实存在一些阴暗的人性,而我们要全方位的审视人性,童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窗口。童话、寓言故事的开头,一般都是“很久很久以前…”,把孩子的视角拉回一个远古的国度,甚至是虚拟的世界,那么不管里面发生了故事,美好也好,恐怖也罢,孩子都是能接受的。我们需要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来看人性的转变,而非浅层次的阅读童话的文本。
青春期:
故事中的青蛙,水陆两栖,象征着在无意识的冲动下出现的明显的意识化倾向。
命运,《玫瑰公主》中,首先描绘了努力与命运抗争的父亲形象。他果断下令,烧毁全国所有的纺锤。正是因为父亲下了这道命令,公主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见过纺锤,才引发了她的好奇心,在老太婆那里动了纺锤。吕蒂说过“试图摆脱命运的努力,却让人更深的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公主十五岁该接受命运的安排了,女儿十五岁这个年龄经常出现在童话寓言故事中,它意味着女孩进入青春期,而青春期是命运重要的转折时期。如有的女孩表现出青春期厌食症,并非能简单的用对负面母性的恐惧来解释,无论母亲多么好,女儿都有可能在深层中背负具有普遍的母性问题。
玫瑰公主出人意料的描绘了正常女性的心理成长问题,到了十五岁这个年龄,说所有的少女都至少想过一次si的问题也不足为怪,孩提时代结束了,她们这个年龄会引发更多对于性别的深度思考。
时机,我们必须将时钟测得的时间和心中与时钟无关的时间区别开来。只关注时钟上的时间,人会丧失内心重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