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开房地产媒体后,我就很少接触地产相关新闻了。春节过后,几乎每天都有楼市相关的文章出现在眼前。一些本不以楼市为主的公众号也开始对当前楼市进行评论。一夜之间,从一线大城市到二三线小城市,楼市瞬间“火”了。
上周,看到一则新闻,关于深圳准备填海55公里,拓展发展空间。本来此事与我无关,但是看到评论却让我感到非常生气。评论一片跟风般地说:“填什么海,去惠州划一点地过来就行了。”从语气中可以得知,这些发表评论的一定不是惠州人。“深莞惠合并”这一说法早已不知炒了多少年,大部分惠州人对此都只想说一个字:“滚。”
我想,喜欢惠州的人,不会有人希望惠州成为深圳一样——一个以买房作为人生目标的城市。
可是,没有一点点防备,楼市就这么火了。春节回来后,不仅仅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房价高涨,就连惠州也莫名地涨价。新闻也从“楼市回暖”到“楼市疯了”转变。根据新闻报道,仅3月第一周,惠城区(含仲恺)的成交量就达1045套,房价单价也普遍上涨500元——1000元。我去问房产媒体的朋友,现在楼市真的这么火吗?她说是的,某个楼盘还卖断货。
我感到莫名地忧伤。我不明白,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房子这一牵涉国计民生,人们衣食住行的东西,可以变成商品任人炒卖,可以变成某些人暴富的工具?
原本我也打算在这一两年买房的,但是这希望仿佛随着房价的上涨而逐渐远去。刚刚看到@杨小米的一片文章《我可能离开上海,换个城市生活》,文中作者谈道他和丈夫这几年拼命工作,加班赚钱,连一天假都不敢请,本来打算今年买房的,但是一下子房子均价涨了1万多。如果要买房,他们或许要多拿出几十万的首付。通过衡量,他们不愿意为了在上海买房而拉低生活质量。于是,他们打算离开上海,到二线城市生活。看了后,我非常感动。我感觉作者是一个非常理性,而且懂得生活的人。如今,这样的人已经非常少了。
之前有个同学也跟我说,想回惠州工作。他在深圳一家知名大公司工作,工资很高。我不解,他说,在深圳买不起房。
不久前,我看了一个段子:“一个男人十年前毅然以60多万元卖掉了自己在南山的房子,拿着这笔钱去创业,经过十年努力打拼,公司走上了正轨,赚到400万纯利润,然后他用全部利润再加上部分银行贷款,把自己当初卖掉的那套房子又买回来了,毕竟小孩要上学。人们说,在深圳,明明可以买房致富,他非要装逼创业!”
是的,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就像买了一台印钞机一样,只需要坐等升值就行了。在深圳拥有一套房子,每天醒来,都可以会增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于是,大家都想买房,都想通过买房致富,人们更是将房子作为衡量是否成功的标准。没有房子,事业再成功又如何?
只需一套房子,就可以否定一个人十年的努力。
这些种种,都让我感到非常心寒。深圳,本是以一个年轻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吸引了众多充满梦想的有志青年,然而因为高居不下的房价,让不少年轻人开始考虑舍弃这个城市。深圳,可以安放梦想,可以安放青春,却无法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试想,如果一个城市,每个人都想只想着如何买房,每个人都想通过房子致富,这个城市还能走多远?
深圳的人民无法在深圳买房,于是就想着到深圳周边买房,例如大亚湾、仲恺。前些日子,新闻报道“大亚湾已跻身1.5线城市”。大亚湾本是惠州一个县区之一,但是惠州也仅是一个二线不足,三线有余的城市,大亚湾竟然已经是1.5线城市了。这个估计是用房价来作为标准的吧?因为大亚湾房价已经涨到每平一两万了。
当深圳发展空间有限,需要填海时,深圳人民又想到,填海多麻烦,把惠州划一点过来就好了。语气之轻松,仿佛说得是一场儿戏一般。
我很希望惠州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我每天都希望惠州能够发展得更好。但我不希望惠州是以“与深圳合并”这种方式得到发展。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其文化特色、城市特色。
对于惠州,是以张弛有致著称的。在惠州,可以像在大城市一样拼搏。只要努力,这个城市愿意承认一个人的价值。奋斗三五年,买房买车的,大有人在。这里也有悠哉的“慢生活”,尤其是惠州的老街——南坛、东平,那里一排排低矮破败的砖土瓦房,与逐渐发展起来的高楼大厦相比总显得不衬,然而走在这些街道上,却感到时光仿佛都变得慢了下来。清晨、午后,不少老人家、小孩在门前、大树下、西湖边聊天、嬉戏,总是让我看到童年时在屋檐下乘凉的场景,感动涌上心头。惠州,是一个可以诠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城市。
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些老房子都躲不过城市发展的车轮,终有一天会被碾压成平地,然后变成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只是希望这一天是顺其自然地来,并非为了满足人无尽膨胀的欲望。
我希望,能够有那么一天。
人生,不是只买房的人生。
城市,也不是只买房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