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不得不说,真是一本好书。书中以作者对婴儿和儿童细微的观察,通过很多的案例,结合心理学,向我们展示了儿童的心理世界。通过书中的解读,我明白了日常生活中对于儿童的一些误解,一些原本不理解的现象也得到解答。
书中说:成年人必须要以一个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介入,而不是一个有着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皇帝或者是一个有绝对审判权的法官。但是在对待儿童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扮演了后面的两个角色。
通过观察家庭教育的行为,我发现书中说的“皇帝”和“法官”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此外,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划分了几种比较常见的父母类型。包括四种:专制型、放任性、忽视型、权威型。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通常认为:权威型的教养风格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与积极的发展结果联系最紧密。孩子既需要爱和自由,也需要管教和规则。管教和规则可以帮助他们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另外,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根据父母的性格和表现,分为停滞不前型、彼得潘型等等。一些教育或者培训机构,对目前父母情绪、性格等表现形成的教育风格也有多种划分,不一而足。
然而,我认为对于父母的划分不能太绝对化。这就相当于对我们每个人的划分一样。我们同其他人一样,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由于个性不同,教育风格自然不同。如同自然界万物都在生长变化一样,父母也可能因为环境、观念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对教育子女的认知和教育风格。
其实,想想我们小时候是如何被家长教育的。我们总是被告诉:要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等等。这其实与蒙台梭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或者说,我们教育的孩子更注重让孩子顺应社会规则,而不是自然规律。
从教育启蒙中我们也能找到一点依据。
《弟子规》入则孝篇有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敬,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从这些观点中知道,其实我们对教育的认知是以孝顺为依据。不管父母呼唤、命令、责怪等等,我们都不能怪父母,而是要孝顺,听父母的话。
从我国和西方教育著作和主要观点也可以看出我们对教育观念认知的差异。我无意比较东西方教育观念和方法孰优孰劣,只是简单列举这种差异。
西方对于教育的认知与中国家长不同。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
没有一种观点或者态度是一劳永逸的。也没有一种风格是绝对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最好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给孩子的东西。原来人们拼命挣钱,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近几年,生活富裕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提高了,知道最好的教育其实是陪伴。然后,越来越多的父母(包括我)意识到,并且这样去做了。然而,这样就够了吗?
教育其实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家庭教育却可以根据父母的选择和观念来培养孩子。勇敢的父母可以选择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尽管那种方式与教育大环境相违背。
养育孩子是一项需要大量客观教育知识、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劳动和个人感情的工作。付出感情是本能,因为我们观察自然界就会发现,哺乳动物本能的照顾自己的幼崽。不需要教,不需要学。而我们人类,站在哺乳动物的金字塔顶端,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责需要不断的学习。
其实,最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社会上几乎任何岗位上岗前都需要学习和培训,而为人父母上岗却不需要任何要求和条件。教育是大工程,国家每年也为教育投入巨大资金,可是为什么没有关于父母的培训呢?
幸好,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那我就要学习,就要改进。作为妈妈,我要改变以往权威式家长的方式,尝试以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不仅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更要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直陪伴她、理解她、关心她、帮助她,让她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