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约是雾霾频繁了些,孩子又病了。
前天深夜一点多突然高烧38.9度,我被吓的不轻,家里正好没有退烧药了,想起上次生病买过一盒退烧药没喝放在婆婆家了,高同学火急火燎地去取。
孩子有些喘,还说胡话,身上像一块儿火碳一般滚烫,我心急如焚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等着药早点儿回来。
喝了半袋布洛芬后,孩子又睡着了,身上还是烫手。我就那样半睡半醒地捱到天亮。
还好不那么烫了。简单吃过早饭后,带他去看医生。到了医生那儿一量体温还是居高不下:37.8度,医生拿着手电筒照了照嗓子,简单诊断:嗓子里有很多小白点,疱疹性咽峡炎。随后拿了几种药:利巴韦林,抗病毒口服液,小儿咽扁颗粒。孩子不喝口服液,就换了其他一种。
中午喝过药后,不曾想下午体温又创新高:39.2度,不得不再喝退烧药,可就是不喝咽扁颗粒,说闻着有苦味。我好言相劝:如果喝了,明天那些小白点就没了,嗓子也不会疼。他调皮地说:妈妈,是不是喝了药小白点就回去找妈妈了?说完之后还是拒绝喝药,我无计可施,只好放任不管,第二天他就会知道嗓子疼是什么感受,百度告诉我的。
昨天一大早,孩子被嗓子疼疼醒了,钻在被窝里就喊:妈妈,要喝药。孩子也是撞了南墙才会回头。
喝了药,准备吃饭,他头摇的像钟摆,直嚷嚷不能吃。一上午水米没进,中午他说想吃莜面,我一顿忙活,端上来他只是吃了指甲盖大小的一点儿土豆就死活不肯吃了。
下午他睡着,我着了谎,眼看要一天了,一点儿东西都吃不进去可怎么办啊?突然想到了婴儿米粉,婴儿都能吃的东西他应该会吃,否则我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比米粉更容易消化的食物了。
婆婆帮看着孩子,我直奔超市。迅速找到婴儿用品货架,匆匆拿了袋米粉。回家后,孩子已经醒了,我三下五除二就冲了半碗喂他,他略略用舌头舔了一下,表情像是尝了深恶痛绝的东西一样,双手直扒拉舌头,急着往出吐。
公公建议说把包子皮泡水吃,软软的好咽。我掰了一点泡上,孩子尝都没尝一下,又试了试包子,孩子还是不吃。
我又着急又无奈。平复了一下情绪后,心里想为什么不问问他自己到底想吃什么呢?
“想喝小米粥”孩子说。
早知如此,何必自作主张地白忙乎半天还费力不讨好?
熬好了粥,孩子多少吃了一点儿,我的心总算不那么悬着了。
晚上,电视里播着《熊出没》,光头强端着一碗面条刚吃了一根,赞道:好香啊。放下筷子去捏泡泡玩儿。孩子看着这一幕说:妈妈,兜兜也想吃面条。
不知道他是真想吃还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管那么多了,重要的是他主动提出来要吃,先煮了再说。
煮好面后,他居然不一会儿功夫就吃了多半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看来,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才能对症下药,父母一味地将自己自以为是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但于事无补,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会在无形中给自己陡增烦恼,加剧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冲突,搞得双方都不愉快。
可是如果能换位思考,话锋调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将爱的触角直抵他的内心,触摸到他的真实想法,也许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想吃什么或者你想怎么做?其实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多数时候是我们大人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往往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会少走很多弯路,孩子也会少受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落实到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的,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如果遭遇了僵局,从自己的方向走不下去时,不妨试着从对方的方向寻找突破口。因为往往我们总是习惯于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别人其实也是有他自己的正当诉求的,这时候,放下自己的那些想当然,发自内心的问问对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当对方被这样坦诚相待时问题就具备了解决的情感基础,最后我们发现,明明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只因一个简单却直抵人心的探求,眼前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