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的时候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加祭祀,就好像不曾祭祀一样。”(中华书局张燕婴译注)
学习心得:
近些年来,清明前后关于“扫墓”中的“代扫”新闻,层出不穷。比如网络上就会有“代客祭扫”这样的业务,内容包括点香、磕头、洒扫甚至哭坟等服务,当然,价格不菲。据说还真有订单。最初看到这样的新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没法说购买这种服务的人到底是孝还是不孝。
祭祀文化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供奉的香烛、食品等祭品先人能够享用到,而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一种哀思,所以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当然,如果因为特殊原因,实在这天去不了也就罢了,但如果是因为自己懒得去而花钱请人去祭扫,那么这种形式有什么意义呢?对此,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也就是说,重要的是这种仪式背后所隐含的人心和人性,而不是形式本身。孔子还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吾不与祭,如不祭。”就是说,自己没有亲自参与的祭扫活动,就算请人代劳,也相当于没有祭扫。所谓“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应该你祭祀的人而你去祭祀了,那就是谄媚。这样的批评应该同样可以用在那些“代客祭扫”的人身上吧,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利益。
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前几年某省发起的所谓“平坟”运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一个地方,如果能够对亲人的葬礼和祖先的祭祀活动很重视的话,那么这里的民风一定淳朴敦厚。而有些人却以所谓的“耕地”为幌子强制“平坟”。试想连祖宗都可以不要的地方,民风能够好到哪里去?
所以,我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仅是树古人像、保护故里以及办书院、读经典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掘出“礼”的形式背后所蕴涵的“仁”的实质,重建当代仁礼生活。这应该是清明到来之前给我们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