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语文老师,该如何教母语?
六朝古都,金陵遗梦。南京的沉淀与静默,把流过这座城深深浅浅的历史掩藏在古城墙下,不露声色。
初入南京,一下就感受到了与松山湖截然不同的城市气质。沉稳随和,温柔安详,就像面前轻划过的梧桐叶,悠悠坠落,寂静无声。
当然,我们来到南京,不是为了欣赏这座古城的厚重,而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文学之城赴一场“亲近母语”的约会。
我是很多年之前就认识亲近母语了,大概2010年,那是我参加工作有五年了,做新教育实验也已经五年。去参加亲近母语的活动是因为那期的主题是“儿童阅读”,从我开始在小学工作,儿童文学就开始成为我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那一次的会议,多数的内容都忘掉了,记得的只有梅子涵老师讲故事,徐健顺老师讲吟诵。
我一直是一个世界观导向的人,所以每一次讲座我听理念的比较多,总觉得理念就是那个我们要抵达的远方,所以也就造成了方法论缺失的自己。
这么多年亲近母语在做什么,因为好久没关注也不太清楚,但因为同属课程研究这一块,零星也知道一些,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阅读点灯人”的评选,也因此,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最早我理解中的亲近母语的定位,应该就是以“出书(读本)”为手段来推动母语文化的一个发展。
这次活动中,亲近母语发起人徐冬梅老师的主报告是《以母语构筑世界》,题目很恢弘,也特别棒。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孩,我们便开始用母语来探索这个世界;
当我们拥有阅读能力,我们便开始用母语来阅读这个世界;
当我们成为一个母语老师,我们便开始以母语来构筑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培养的孩子的样子,将是未来这个世界的样子,他们拥有怎样的语言面貌,思维认知,内在精神都将直接影响这个世界的样子。
也因此,在今天的各家教育流派都开始提出“大语文”这个概念。 什么是“大语言”,各家有各家的解释,但其本质是想通的:大语文——大阅读——大教育。
如何抵达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三天的活动中,亲近母语课程研究中心通过课堂、演讲、对话的形式聚焦阅读课教学、写作课教学、古典诗歌教学以及整本书的教学。
听徐老师的演讲,再次论证了孙校说的,目前整个小语界,或者说整个小学阶段,大家的教育理念是清晰的,教学内容是趋同的,唯独教学路径是模糊的。所以慢慢地,研讨会的形式慢慢从以前的仅仅只有宏观引领,开始转向价值观引领+方法策略的指导。 这次在亲近母语的几节课上也看到了一些方法论在其中。
经历过很多团队,从最初的新教育,到南明教育,到全课程研究中心……
大家的理念都是想通的:以儿童为本,不仅仅是认知的训练,更是完成的人的教育,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育人,培养人,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培养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区别就在于表述上的些微差异。
内容上,亲近母语研究中心构建的课程体系包括:日有所诵课程,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研究性学习等等……和我亲历的两个团队的课程结构是趋同的,因为团队的定位不一样,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而我最想说的是路径。徐冬梅说了一句话:仅仅停留在课程构建是不够的,一定要到课堂教学层面来研究。是的,因为教学是最重要,最有产出性,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最终我们要通过一节节具体的课,去获得最终的教学效果的。
我很喜欢的一个教育家帕默尔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说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道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室自身的认同和完整。 这次这句话也反复在亲近母语的论坛中被提及。
回到我自己:“完美教室”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后,朱永新老师的一句话也被特别推崇:“完美教室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生命,一头挑着课程。”这句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也因为这句话我深刻理解了教室到底能带给孩子怎样的成长体验和生命惊喜。
七八年前“课程”这个概念就已经深入我的骨髓了。 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思考的课程。
课程是有长度的,有深度的。 我深受影响,用了六年的时间,在教室里践行各种课程,当然我也收获了很多,最大的骄傲就是通过课程,我确实缔造了一间别人眼里的完美教室。
而今天我再回过头来去审视那一段旅程的时候,蓦然发现,其实可以创造的,可以成长的空间很大。 价值观的引领,亦或是丰富、美好而深邃的课程确实是可以带着孩子往前奔跑的,但如果缺失具体方法和策略的引领,很多孩子是“靠天吃饭”的。而我如果在那间教室是不可替代的原因仅仅是我把搭建汇聚在了伟大事物的周围,用自己的观念影响着这批孩子。
那么我曾经走过的十几年是无用的吗,当然不是,而且相当重要。因为观念影响人的选择,行为,这一段长长的旅程奠定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室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而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为我曾经的“无意识”行为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撑,为我曾经做过的那些“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寻找更好的方法策略,可以让我更清晰地知道我将如何从A走向Z。
根据本次论坛的四个主题:阅读课、写作课、古诗文和整本书教学如何教,有几个关键点厘清一下:
阅读课教什么?怎么教?阅读课教什么是由课程性质、阅读特质、文体特点、学生的实际决定的。而怎么教,重点在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设计不是设计老师做什么,而是学生做什么。
写作课教什么?怎么教?
写作写什么,是写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感受和思考,想象与憧憬。那么写作就是帮助孩子用丰富的生活增加经验,用有效的阅读唤醒经验,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放飞他们的想象,他们的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好事件是编出好故事的种子!好思路是写出好故事的梯子!好画面是生动好故事的镜子!
怎么教?典型事件分级排序;虚实结合;矛盾冲突、一波三折、陡转、留白…… 终归,阅读是通向写作的唯一路径。
教材中的古诗文如何教?
“不学诗,无以言。”
朗读是故事教学极为有效的方法;吟诵是一种回归性的学习方法;表演可以把儿童从旁观者变化为参与者;编故事和绘画,正是儿童学习古诗后,向世界输出、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整本书教什么?怎么教?
整本书是近几年来小语界比较热门的讨论话题,教什么?教孩子会阅读,培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学会表达,使孩子可以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形成独立的思想。
亲近母语提供的整本书阅读思路包括:课前导读——读中推进——读后交流——延伸活动四个大环节。
具体如何做,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课前导读:大声朗读或者片段导读;讲述(故事、感想、作者、书评);电影、立体书、动画。
读中推进:持续默读;阅读推进单;片段赏析。
读后交流:班级读书会(话题讨论、比较阅读……)。
延伸活动:阅读相关书籍;编排童话剧;续编故事;观看电影
一朵绽放的花里有一千个未说出的真理。理论是灰色的,也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事实的工具。
今天,无论我们如何讨论,一篇课文,一个文本无非都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应该是一个语文的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
从一堂课,到整个课程。 在岁月中,我们需要不断的练习,只为向世界开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着所有穿越过的词语与理论,但永远不会有一个词语,足以解释它的全部。 它既是一个全息的文本,又是一首关于存在意义的诗篇。
到现在我依然发现自己依旧是一个理念型的老师,但好在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剥离中逐渐清晰自己擅长什么,缺失什么。 未来路很长,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