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特行
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君君臣臣以及父父子子的关系构建了忠孝的伦理基础。可以说儒家文化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根基。这种根基虽然在经过五四运动以及WG的运动的冲击,但是仍然在中国基层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出生的那时代,刚好是WG结束的不长,所以WG对这种文化冲击有一定的反弹,特别是乡村基层,当然城市里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小时候父母老师对教育我们在家要孝,在外要忠。在文化层次较低时候,这种要求就被总结成一句话叫,听话,也就是顺从。
如果,我是说如果一切都是按照正常发展,那么我也许入大学正常,而后或参军或公务员,走向符合家庭和基层社会的价值观的线路。但是高考一役,改变了人生的走向。在北方,一个人开始独自生活学习,开始慢慢的重新成长。那时大学,开始真正汲取周围的营养,重塑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那时大学的里面老师的话很少听从。对于当时周围的环境的一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因素也很难真正的三观相近。因为来路已封,周围现实很难相协以行,两处茫茫皆不见,遂独立特行之。那时大学开始了独立特行,也就开始自己思考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而这种特质在我后来的考研,找工作以及成家等方面都给了我难以估量的益处。
服从
人都是懒惰的,容易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因为特立特行带给难以估量的益处,所以很容易夸大这种特质,并且愿意一直呆在因这种特质带来益处的舒适去里面。记得曾国藩说过,凡正常之人毁于一懒字,凡有才之人毁于一傲字。所以一段时间因为懒于进一步思考学习以及心中的自负,一直处于自负而鸣鸣得意的状态而不自知。直到有一天偶然读到阳明先生的心学,先生教导要学谦恭,器虚则受,实则不受。如果不放空自己的内心,如何能更好的学习更多更好的东西呢?很简单浅显的道理,可是一直以来都认真领会。所以开始放空自己,重新思考独立特行。有句话说的好,想要走的快,一个人走;想要走的远,一群人走。人生是场马拉松,不要仅在乎前十公里的速度,而关心我们是否能以恒定的速度在顺利达到了终点,所以人生要一群人走。当个人融入到群体时,首先要考虑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否则会影响群体的前进速度,进而也影响个人行走的距离。而服从是一个个体进入群体首先要学会的基本素质,否则这个群体就是乌合之众,不进也罢。首先,服从意味着做中学、事上练,在实践中加深领会理论知识,同时给群体回馈有效反馈;其次,服从可以让从业者更加专业,因为群里中的先行者会将他们用血和泪实践而来的准则传授给你,而不是你要从零开始,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走看的更广、行的更远;第三,只有自己从心底接受并学会的服从,才能在一个群里中教别人服从,才能将一个群里形成组织,成为组织的一员才能以恒定的速度的到达人生马拉松的终点。
那么问题来了,历经数千年的忠孝,该如何处理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这种独特的关系要处理,独立特行或者服从,是个问题。放空心态,独立思考,重新认识。于孝,正确认识自己,长辈以及关系,才能客观的理解孝;于忠,正确认识自己,群体以及关系,才能客观理解忠。这一切的基础是独立思考。
彬 201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