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儿子学围棋是三年多,带着儿子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围棋比赛,每一局比赛结束后一出考场,就会看到孩子面对比赛结果的不同态度,有的孩子直接大哭,有的孩子一出来就找其他的小伙伴去玩,有的孩子被父亲母亲叫到没人的角落去批评,有的孩子到处躲避家长和老师的追问。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输得起的孩子才更有赢的潜力,他们的普遍心态比一般孩子好。
我身边也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说发现自己的孩子输不起,游戏输了就哭,发脾气,说不再玩了,画没画好,就撕了,不画了。
培养孩子承受挫败的容忍力,让孩子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抗逆力”,使他日后在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输得起的精神呢?
首先我们得清楚孩子为什么输不起
第一、孩子实现去自我中心话有一定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开始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对外在事物和自身缺乏客观的认识,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日常交往中,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是就会难以接受。
第二,家长的心理暗示孩子早期的“输赢观”都来源于家长。
家长总在有意无意间给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暗示,甚至会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刺激,让孩子误以为凡事只有做到第一,才能受到家长的关注和表扬。
现如今提倡赏识教育,但家长不适当的夸奖,却让孩子的行为背道而驰,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真棒”“你真聪明”,过于泛滥和片面的夸奖对孩子来说往往就像“糖衣炮弹”,孩子会沉浸在表扬声中,受不了批评,只能“赢”才能证明自己的“聪明”。
有的家长会把自己在工作中的“输赢观”带到家庭中,孩子也会间接受到影响。
第三、家长的包办
为了让孩子无忧的成长,家长往往会使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这些付出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重压,他们既害怕辜负家人的苦心,有没有自己经历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机会。
输不起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首先,孩子因为“输不起”出现反抗、耍赖等行为,如果得逞,之后很可能故伎重施,如果不得成则产生更复杂的情绪,会逃避、愤恨等等。
其次,孩子不能正视“输赢”,太过计较,有可能为了“赢”而不择手段,还有的被失败刺激,从此一蹶不振、无所追求!
最后,还有来自父母方面的逼迫,学业方面的压力,对自我的不合理评估,都是孩子身上背负的沉重枷锁,害怕“输不起”及易引发一系列心理方面的疾病。
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输得起”的精神呢?
第一、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失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学会聪明的配合,不要总是刻意让孩子赢,一定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输”的滋味,告诉孩子“胜败乃兵家常事”,人不可能一直成功而不败,就拿拿破仑来说,他一生中所指导的战役,有三分之一都是输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当孩子因为“输”而感到失望,郁闷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安慰和鼓励,“一次失败,并不能证明什么,只要尽力参与,吸取经验,以后就会有成功的把握!”
时常给孩子讲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引导孩子说出胜利及失败的感受,缓解他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了解即便失败,也不代表自己无能,家长也不会,因此不爱他,看不起他,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面对失败。
第二、教孩子换位思考
有的家长从小教育孩子不能吃亏,凡事都要争第一,最后成为“小霸王”,这样的孩子长大如何能输得起呢?
不妨教孩子换位思考,告诉孩子:“每次都是你赢,那别的小朋友就不愿意跟你玩了,那怎么办呢?”“爸爸赢了比赛,你耍赖爸爸觉得不公平,要是你赢了,爸爸也耍赖,你会怎么想?”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得培养孩子不斤斤计较,拥有豁达的心胸是“输得起”的关键。
三,家长要摆正“输赢观”注意言行
所有的家长对孩子都给予很高的期望,并希望孩子早日成才。过程中难免会给孩子过度施压,言语上刺激,行动上逼迫,其实家长都是不适当的“输赢观”在作祟。连大人都不可能保证工作一直顺风顺水,家庭一直和睦,那又怎么能去要求一个孩子一直表现优秀呢?
和我孩子一起学围棋的一位家长曾和我说过,他的孩子每次围棋比赛输了棋出来,只要看妈妈脸上没有不高兴,孩子就会和没事儿人一样,很快忘了输棋的事,跑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但只要看到妈妈脸上阴沉,孩子就会低着头,开始哭。
所以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输赢观”,再给孩子做出表率。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中的失败不是为了打压你,而是让你在失败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从而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所以不要逃避竞争,不要害怕失败。
吴京说过一句话:“我从不害怕从头开始。”
愿每个孩子都有吴京这种“输得起”的自信,以及应对失败的积极态度。
我们做家长的也要牢记:不打击、不挖苦、不嘲笑,教会孩子平常心对待,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孩子心态乐观,自然也就不会“输不起”。